「超徵」到底是什麼?

【「超徵」到底是什麼?超徵就要還錢嗎?】

外行的講外行話,很正常。但看到很多內行的故意講外行話,很擔心。

我講一個你一定沒聽過,獨家的:

臺北市從柯文哲執政期間,8年(2015-2022)稅收「超徵」210億喔。

如果平均發給市民,每個人可得8500元喔。國民黨、民眾黨要發嗎?

「超徵=政府A錢」?要不要再想想?

「超徵=還稅於民=不排富全民普發現金」?

那為什麼民眾黨執政不發?國民黨執政也不發?

柯文哲說「超徵=沒有財政紀律=迴避監督」?要不要再想想?

答案很簡單:

「超徵/短徵」不是政府A錢、搶錢,是公務員編列預算時預估景氣跟實際景氣有落差。

例如:編預算時預估明年GDP成長5%,依照比例模擬了稅收成長率,編了預算。結果實際成長6%,稅收高於預算,就會「超徵」;如果實際成長只有2%,收到的稅不如預期,就會「短徵」。

既然歲收預算是「預估值」,稅收當然以「實際值」為準。

只要依法行政,短徵時,人民當然不用補錢給國家;相對的,超徵時,也不是國家A人民的錢。

超徵的錢,用途限制也很明確:

支應已經依法通過的預算支出;還債;列為歲計賸餘繳交國庫。不論是哪一種用途,只要是「花出去」都要經過國會/議會審查。

這些錢收進來就是要進入公庫,不能也不會默默跑進私人口袋被吃掉。

因為政府預算還是以「量入為出」為基礎,收入抓得越準是越好,可以更精確的預估支出,做該做的建設。是應該努力提高預測能力。

但「景氣預估」,「百發百中」是異常,「估不準」才是常態。遇上百年大疫,連世界級的智庫都會失準。

如果每年都能估得超準,早已成為世界級投資之神,哪會留在政府當公務員。超徵短徵,也不用過於苛責。

當然更不該扭曲財稅名詞,誤導人民,讓社會付出不必要的成本代價。

「超徵=政府A錢=迴避監督=應該還稅於民=不排富普發現金=主流民意」就是典型的政治扭曲專業,政治誤導。

公共政策,理性討論,各種意見,互相尊重。但混淆名詞、創造誤解、製造對立,實在不應該。

敬請各方大德尊重專業吧。

< 資料來源:苗博雅 MiaoPoya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苗博雅

苗博雅
律師、台北市議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