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瘋和雜種的比較回憶錄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名譽教授李筱峰 2021 年 11 月出版《小瘋人生 李筱峰69回憶錄》,紀錄其學思歷程與民主自由的追尋之路。   圖:翻攝自李筱峰臉書(資料照)

由於視力太差,已經很少看書了,要看也是放慢節奏,看看停停。因此李筱峰教授的回憶錄雖然非看不可,也拖了大概有半年才看完。為什麼非看不可?因為他與我都是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的創團人,可說理念非常接近;他與我又是同在一家媒體寫時評的「同文」;我們還都是史時評兼史評的兩棲類生物。

筱峰的回憶錄《小瘋人生》在 2021 年 11 月出版,我的回憶錄《我的雜種人生》僅早兩年出版,基本同期。在學術上有「比較文學」,在看完他的回憶錄後,就想寫點東西把我們的異同比較一下,但不是比較寫作的題材選擇或者不同技巧,我沒有那個本事,我只是比較我們兩個的不同人生而產生的一些聯想,雖是比較,卻不是論文,只是隨筆,隨性之筆。然而拖了幾個月才看完的書,再拖幾個月才寫動鍵盤,許多事件與情節忘記了,也無暇重新翻過,這是非常可惜的事,然而到了這個年紀,也沒辦法了。

我與筱峰現在同處於台灣,我們也都是「雜種」(我至少是閩越、蒙、滿,可能還有圖博;他是閩越、南島、印度);然而彼此經歷大有不同,他是「土生土長」,我則四海漂泊最後落葉台灣;他的經歷是「小瘋」,我的經歷猶如「中瘋」,腦子被共產黨麻痺,經歷了多次的「離家背井」。筱峰看了很多書,學術有成,著作等身;我則勝在閱歷,可以隨意塗鴉,卻由於缺少理論根基,難於提升到高層次學術。

這次九合一選舉鬧出論文抄襲的多宗案件,真假難辨,可能拉到誠信不夠者,但也可能冤枉努力上進的人。我想到自己與筱峰,這種問題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

筱峰是推辭不做官,需要什麼論文來標榜自己?而我從來討厭繁文縟節與官威官偽,做回自由自在的自己最好。筱峰就是不寫學位論文,他平時發表的長短論文已經汗牛充棟,不可能認為他會去抄襲別人,只會想到有沒有人抄襲他;我雖然有大學本科畢業的學位,卻說來慚愧,沒有寫過畢業論文,共產黨搞集體創作,我們落後分子只有舉手同意的義務,沒有做主角的權利。手上一則文憑,在香港找幾個工作也根本沒有拿出來過,因為不是專業不對口,就是我平時發表的文章已經代替了文憑。李嘉誠沒有什麼文憑,卻是第一號的「中國通」,最早從中國與香港撤出資金,他是真正的「榮譽博士」。

但我不因此而貶低論文的價值與書本知識的重要,而是不要盲目崇拜。我在小瘋回憶錄中看到他看了那樣多的書,真是非常羨慕,不但接受完整的大學教育,還從課外學到不少東西,例如他讀高中時從附近的書店,看到過期的雷震的《自由中國》雜誌,補上了他在「正規教育」中的空白。

而我,連大學裡本來規定必修的課程都因為搞政治運動及提前畢業而刪掉了。例如中國歷史只學到唐朝就因為大躍進跳到 1840 年鴉片戰爭的近代史;世界歷史只學完中世紀史就跳到 1848 年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還沒有老師來教要我們自學。

1960 年畢業的我,在 1975 年從地下渠道借到當時內部出版的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才知道原來還有個蘇聯與芬蘭的戰爭。因為中學裡沒有學到,蘇聯出版的《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有西班牙內戰卻沒有蘇芬戰爭。與我差不多年次的王丹媽媽王凌雲,就讀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臨畢業前,校方給他們惡補遺漏的課程,而我的中國人民大學,卻是「革命需要」提前一年畢業,簡直就是先天不足,後天失調。

從表面看來,筱峰是台灣史教授,我是中國培養出來的大學中共黨史系畢業生,對中華文化與中國歷史的認識應該是我比他深厚,可是卻不然,他的根基比我紮實許多。這與他的家學淵源有關,我的家庭則是相當西化,出現我這個逆子變成不中不西的半吊子。當然後來國民黨黨國教育也重視中華文化,而我在就學時候則向蘇聯老大哥學習,我選修的古文課半年就停了,就是幾篇《古文觀止》,自己看,也會慢慢懂。

筱峰可以吟唱中國古詩詞,我在印尼的中學只學過一堂課的平仄聲還難以分辨,在大學時又號召「厚今薄古」,誰敢鑽到故紙堆裡?現在情況如何我不清楚,我那一代文科生,沒有幾個能夠吟唱古詩詞的。所以筱峰敢於在這個領域挑戰對中華文化自命不凡的統派人士而沒有人敢應戰。

我知道自己的短處,所以盡量閱讀課外書籍(在當時中國,這也是犯忌的),但是始終不及“科班”的全面全套。尤其到了香港,眼前一片過去聽也沒有聽到過的,例如以前完全不知道的弗洛伊德;就是西方電影也有 20 年不看,完全無知,也買了相關書籍來看,以填充自己的知識。但是忙於為五斗米折腰,沒有時間進修,只能走近路,沒法看原著,就看人家介紹的「二手」貨,當然也得多看多想,不能輕信某方之言。但是我始終喜歡看書、看報,只要自己不懂的越要看,看懂了,自己的思想就提升了一級。這個我得到的東西,別人拿不走,是我真正的「私有財產」,共產黨搶不走,它甚至不知道我有多少這些“財產”,這才是我得意之處。所以現在我看到盲目相信靠網路轉來轉去的片面消息簡訊,比“盡信書不如不信書”更加令人憂慮。

我的回憶錄寫得比較簡單,有些只有骨頭沒有血肉,吳叡人直言有些部分為何這樣「冷」?的確如此,即使如此已經30多萬字,再多沒人敢買敢看了,我只要把事實記錄下來,不加評論,有興趣的讀者會自己再去探索。而我,只要還活著,還寫東西,我也會在其他文章中增加其血肉;如果有人訪問我記錄下來更好,因為我再寫的精力也不多了。

《小瘋人生》有上中下三部,正是我擔心的,讀者看了會怕。掏幾百塊錢吃一餐飯太容易了,掏幾百塊錢買一本書可是難啊,即使一個月才買一次。一頓飯一小時吃光光,一本書一天看不完,有時一週、一月,如果是高價值書籍或工具書,還一生受用。

米粒是粒粒皆辛苦,文字即使不是字字珠璣,也是字字皆結晶。尤其是貨真價實的回憶錄,難道不是人生的結晶?甚至是血汗的結晶。精神食糧的地位遠遠不如物質食糧,從多家書店的關門大吉可知。然而知識就是力量,當它轉化為力量時,一本書也可能造成翻天覆地的後果。要不,中國怎麼會有那樣多禁書?連「自由港」的香港也在禁了。

筱峰的書有許多個人經歷,尤其對許多人物的描述,讓我了解台灣文化教育學術界與黨外及現代民主運動時期的一些細節與各式人物,例如開除他的當時政大校長李元簇就與我後來從報章上看到的不一樣,筱峰與李敖的相識與交往過程的反覆也很有趣。更有價值的是對若干專題的論述精要,除了他參與運動時寫的許多重要論述全文影印,還包括例如該如何認識中華文化,如何正確認識族群與統獨問題等,彼此都可以單獨出版一些小冊子方便閱讀,藏在這一巨冊裡不容易尋寶。

看過一些政客的回憶錄,都在吹噓自己一貫走來如何正確,這都是吹牛與欺騙,因為每個人的思想認識都是隨著經歷成長、時代變化而與時俱進甚至兌變,例如筱峰原來受到中華文化的熏陶也是大中華主義者,慢慢接受自由民主觀念再支持台獨,這裡有自我批評,這種回憶錄才是可信的。

我的反覆更是激烈,可謂一回頭已是百年身,且不說到了自由世界以後,還一直經過對左、右思潮的洗禮與比較,至今仍然在不斷變化之中。人,一定要活到老、學到老,那種自以為是,自以為永遠正確而自我膨脹的人,交朋友都浪費時間。

< 資料來源:NewTalk - 新頭殼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保華

林保華
資深政經評論家、中共黨史學者。親歷反右、大躍進、文革各項政治運動。曾任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中共黨史。2009年創辦台灣青年反共救國團,擔任理事長。著有﹕《一個中國人的台灣情》﹑《我的雜種人生--林保華回憶錄》﹑《用鮮血和謊言寫下的百年中共黨史》......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