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搶藥」有感

台灣免驚

中國疫情大解封,人潮湧現,香港、上海等地藥局出現搶藥現象,台灣各大媒體報導,擔憂搶藥潮延燒到本國。我認為,此事政府應當謹慎應對,但國人也無須過度恐慌。近期藥局非處方藥的銷量微幅增加,推測應是受觀光潮復甦帶動,目前未耳聞有大批、多次購買的情況,民眾無須擔憂。且本土廠牌藥物品質優良,同一症狀有多種廠牌可選擇,藥局可供應國人足夠的藥品。

(美聯社)

台灣所面臨的國際情勢相較其他國家艱困,不僅政治複雜因素,緊密的地緣關係下,中國社會細微的動態經常撼動台灣的社會情勢,尤其與民生重大相關的貿易關係更是明顯。然而經歷了數十年,台灣廠商已經練就「靈敏嗅覺」,對於潛藏在中國商機內的風險都有所保留與警惕,政府處理對岸危機事件也已經能更有效率的應變,也深刻明白,與對岸互動完全沒有怠慢消極的本錢。

不論是前述的「搶藥潮」,或是近期中國暫停輸入台灣產品的風波,似已擾亂民心,但根據過往與食藥署互動經驗,相信食藥署已正積極處理,介入協助廠商,另亦針對藥品需求暴增的情形討論因應措施,民眾應可安心。

台灣市場規模無法與中國相比,但在各領域仍有寶貴的人才與技術,這是台灣的優勢,目前仍有許多食品廠商因擔憂技術外流而選擇根留台灣,並奮力往其餘國家擴展商業版圖,令人尊敬與感激!同樣地,與國防戰略、國民健康息息相關的藥品產業鏈,高達半數原料藥從中國進口,其中潛藏風險更讓人擔憂,一旦中國片面中止合作,本土廠商是否有足夠能力即時接手生產,又或者政府是否有完善配套措施可轉移生產線,當是政府更急迫的課題。

我想,與中國交手,總是藏有許多不確定因素,此也使得台灣邁向國際之路步步艱辛,這是全民共同的認知。但強勁的韌性是台灣精神的本質,坦然承認不可控因素的存在,從錯誤中學經驗,逐步增加可掌握的因素,方可把通往世界之路越走越穩。

(作者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暨藥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