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勝選後的中國打壓

   

(美聯社檔案照)

國民黨於九合一地方選舉大勝,台灣政治圈有個基本假設,就是親中政權贏得多數版圖,可以降低中國對台的疑慮,從而緩解兩岸關係。不料十二月八日,選後短短十多天,中國海關無預警在網站上公告台灣水產品幾乎全數禁止輸中,而後品項不斷擴大,現在多數食品業波及在內,連距離中國最近的金門高粱,也被片面列為拒絕往來戶。

中國的作為,不僅直接推翻了前述假設,甚至可以歸納出:國民黨越獲選票,越鼓勵共產黨乘勝追擊、軟土深掘,打壓台灣就越肆無忌憚的結論。對岸這樣的舉措,豈不是昭告所有台灣選民必須採取「再平衡」策略,以避免對中國釋出錯誤訊號?

中國的對台政策,應該以中共二十大做為一個新的分水嶺。一方面,習近平透過中央政治局常委改組、全面掃除異己後,北京的決策只會更加專斷,欠缺周延;包括一下子宣示要貫徹「清零」不動搖,一下子又在準備不到位的情況下宣稱「類解封」,早在中國示範給大家看。另一方面,我們其實也經由中國人民在習稱帝後的親身實驗,來取得因應專制的經驗。「白紙運動」給世人的啟示是:順民會被踏踩到底;唯有反抗,才可能改變形勢。這個事實業已盡呈眼前。

中國對台,不分藍綠的無差別攻擊,在這個選後時刻,正好提供一個促力,正視中國長期被認為先是世界工廠、後是世界市場的地位,不僅僅是拜登政府結合所有民主盟邦進行斷鏈、圍堵,因而人口與土地的紅利優勢已搖搖欲墜;中國政府自己的維穩先於發展、政治壓倒經濟,才更是摧毀其投資環境的殺手鐧。此等毫無確定性、預期性的黑箱體制,從外部與內部條件分析,風險都已急驟升高,在在證實到中國去賺easy money的時代已經過去,生存路徑自然必須重覓。以這次遭突襲的食品業而言,超過七成五的業者連「補件」的機會都寧願放棄,懶得再跟中國周旋,顯見我們的廠商靈活應變的能力。

箇中的效應,不只是受影響的個別行業,也將連帶刺激台灣人全方位思考;做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國民,要捍衛自由的生活方式,必然不能對獨裁霸權產生任何依賴,政治、經濟、文化、意識、社會皆然。否則隨時都有被反噬的可能。在這次對台禁令發動之際,劉兆玄率領的所謂「兩岸企業家峰會」,適巧到北京去拜會高官,無法發揮對等溝通的作用,這類全然不給藍營面子、遑論裡子的場景,在近期已經成為固定模式,可以說較之古代藩屬對宗主的朝貢體系還不如。此行,國民黨人刻意安排在選後才出發,足見並非無識,如此判斷究竟對台灣整體的國家利益是利是弊?相信國人不會無感,也必有定奪。

國民黨甫才勝選,共產黨立刻對台灣產品進行打壓,這是一個明確的行動,帶來顯著的訊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