敗選的經濟面思考

九合一地方選舉結果,民進黨遭逢重大挫敗,執政縣市數量更持續「破底」,從六個跌至五個。就連在南部的優勢選區,與藍營對手的差距也大幅縮小。顯示不滿民進黨執政的社會氛圍,瀰漫全國。

經濟,雖然不如論文、弊案、抗中等,沒有成為選戰中的熱門話題,但卻是每一個選民最切身有感,足以影響執政評價與投票意向的關鍵因素。

過去幾年,以總體經濟數據來說,蔡政府交出的成績單的確不俗,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傲視區域鄰國,以台積電為首的半導體供應鏈,也在國際上炙手可熱。以上,在在都成為總統、院長、部長逢人就講的偉大政績。然而,這些「天邊的彩虹」,與一般人民實際的經濟處境與日常經驗,其實相當遙遠。

畢竟,經濟成長率高,是因為少數科技業在疫情中異軍突起,拉高整體平均所導致。真正佔就業大宗的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無一不在疫情中遭受重創。相關的從業人員,除了眼紅身旁極少數親友的高薪與分紅,還要共同承擔萬物齊漲的的通膨結果,心情怎麼會好?

此外,台積電到台南、高雄,以及選前突然拋出來的桃園,固然顯示台積電擴大產能是大勢所趨。但,對於在地居民來說,除非有本事成為台積電的員工,或是剛好在廠區週邊有閒置的房地產可供出售、出租,否則,短期內只會看到一個又一個炒房、炒地皮的景象,甚至可能反受其害,連在南部都買不起房。

希望執政黨在檢討敗選原因時,不要忘了經濟因素。不能只看到台積電的好,卻忘了許多市井小民的困境!

(作者曾任智庫研究員,高雄市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