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夢錄》:刻薄主管記實

《宦夢錄》:刻薄主管記實

  《宦夢錄》是明末大臣黃景昉的回憶錄。黃景昉是明國福建人,天啓五年(1625)進士,崇禎十五年(1642)任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十六年(1643)加授太子少保,改任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

  不久,黃景昉觸怒崇禎皇帝,主動上書辭官,在崇禎十六年除夕前回到泉州晉江的老家。但也正因如此,剛好讓他躲過隔年三月闖軍攻破北京的浩劫。黃景昉辭官的時機,可以說好到不能再好,堪稱是「潤學」的經典案例。明亡之後,他寫下《宦夢錄》這本回憶錄,成為少數有關崇禎皇帝的第一手記錄。

  平心而論,這本書所呈現的崇禎形象,並非一無可取。首先是勤政,這是一位工時拉得很長的皇帝,「上(崇禎)覽文書,恆至夜分。每宿直,及亥子時(晚上九時至凌晨一時)尚有匣封自門隙傳出」;其次是自奉儉約,「御座旁僅一金壺,手自注湯,未嘗有他供具…一切聲色玩好咸屏絕」(頁130)。

  而且,崇禎還喜歡讀書,相當勤學,「自云幼無人講授,自點《尚書》數遍」(頁130),有時還會召集文臣來為他講解書籍,「每日輪講官二員,講《大學衍義》及《寶訓》(應指朱元璋的《太祖寶訓》)、《大明律》諸書…以其餘裁決機務,夜分始罷。」(頁93)。

  這個勤學應該不是裝的,而是真的想精進學問。看起來,這位皇帝陛下,就像是一個認真唸書的好學生。

---

  問題在於,書中所描寫的崇禎皇帝,其人格還有另外一個面向,那就是刻薄,非常刻薄。

  崇禎朝的一個特色,就是文臣武將一直像走馬燈一樣換來換去,乃至於有「崇禎五十相」的說法。用了人,稍有不滿,動輒責罰罷黜,甚或直接殺戮。這些官員固然不見得盡皆適任,但無論如何,這種一直換人殺人的管理方式,整體效益顯然十分可疑。而且,崇禎皇帝作為一位高層主管,其器量更極度偏狹。

  舉例而言,官員熊汝霖的奏章裡,寫了一句「二祖列宗之靈飲泣地下」,就觸怒了皇帝陛下,被「御筆塗抹」,貶官外放,理由是「宜稱天上,不應地下」(頁93)。照這個標準,大概連說「地下有知」都會惹禍上身。

  另外,官員姜埰上書質疑崇禎的一個說法,在奏章裡寫到「陛下何所見云然?」(何以見得),就讓龍顏大怒,斥罵「(姜)埰敢詰問朕」,把姜埰抓到詔獄毒打(頁90)。不久之後,姜埰的故鄉(山東萊陽)被攻破,家中包括父親在內多人死難,黃景昉上書求情,希望可以寬大處理,崇禎的回答則是「姜埰非獨子,尚有其弟」(頁125)。言下之意似乎是說:反正他家還有其他人可以奔喪。

  此語一出,「眾聞吐舌」。但想必只能吐在心裡,不能真的吐給皇帝看。

  這種刻薄寡恩的作風不是只針對特定人,而是對幾乎所有臣下都如此。崇禎十一年(1638),清軍進攻河北高陽,高齡七十五歲的重臣孫承宗也是高陽人,奮戰堅守,全家殉難。對此,崇禎的反應卻是拖延褒獎與撫卹,因為他還對孫承宗之前態度不夠恭順懷恨在心,「恩恤久稽,猶因前違忤故」(頁20)。

  這是一位非常小器的主管,一直把對部屬的不滿放在心上,對部屬的好處卻沒有同等的感受。即使已經賣命,還是餘恨難消。

---

  崇禎皇帝可能多少也知道像這樣一味刻薄不是辦法,偶爾也會想要改變作風收攏人心,但效果顯然不太理想。崇禎十五年(1642)元旦,百官新年朝賀既畢,崇禎突然從御座走下來,請閣臣站好,接著對閣臣作揖行禮。

  此舉反差實在太大,嚇到了在場的臣子,「諸公惶恐跪退」。退朝之後,內閣首輔周延儒憂形於色說道:「此非佳事,上責備將益深矣。」(頁66)

  周延儒的判斷正確。兩年後,崇禎十七年初,周延儒就被迫自縊。長期待人刻薄的主管,如果有朝一日突然客氣,往往意味著更加嚴厲的對待。

  黃景昉就在這樣的職場文化下,見證大明朝廷的最後歲月。不過,就跟其他臣子一樣,黃景昉跟崇禎皇帝的摩擦也逐漸升溫,這份工作越作越痛苦,覺得度日如年,「上疑已深,詞厲意猜…不啻以日為歲」(頁128)。

  於是,到了崇禎十六年九月,黃景昉稱病辭官。張岱的說法是「(黃景昉)見時事日非,遂懷去志。緣先帝(崇禎)性明察,而于大機宜顧屢多拂逆,喜怒旋更,所施行往往惟意。以此,終不能有所濟,惟有急求引退而已。」(《石匱書後集》,〈黃景昉傳〉)

  崇禎皇帝沒有挽留他(應該早就討厭他了),也沒有殺掉他(大概還沒討厭到非殺不可),就此任其離去。不久,北京城破,滿朝官員多遭屠戮,遠在福建的黃景昉得以倖免於難。在明末的內閣官員當中,黃景昉堪稱非常幸運的特例,跳船跳得恰如其時。

  南明隆武政權在福建建立之後,黃景昉一度入朝任官(有被迫的說法)。然而很快的,清軍南下,已與清廷暗中往來的鄭芝龍盡撤仙霞嶺守軍,放清軍入閩,隆武政權覆滅。

  嗣後,黃景昉沒有投靠清廷,也不再投入鄭成功的新政權。他對大明大概已經失望透頂,以他的立場卻也不願去作降臣。黃景昉從此退隱不出,專心著述。清順治四年(1647),鄭成功派兵圍攻泉州,黃的外孫郭顯謀擬為鄭軍內應,被清廷破獲處決,黃景昉也因而遭牽連下獄,但未被殺。

  清康熙元年(1662),明亡十八年後,黃景昉病逝,留下兩首絕命詞:

「國亡身合殉,家破弟先歸。傷心陵北望,松栢不成圍。」

「嬉遊皆假合,啼笑亦隨緣。耿耿孤明處,佯狂二十年。」

---

註:以上引文頁碼為黃景昉著《宦夢錄 館閣舊事》,北京中華書局2022。下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宦夢錄》抄本,引用自臺北故宮《圖書文獻數位典藏資料庫》,編號平圖000929。

< 資料來源:一個律師的筆記本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怡凱

陳怡凱
陳怡凱律師,台大法律系、法律研究所畢業,現服務於元鴻法律事務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