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刻意操弄的仇恨值

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陳時中,接受媒體專訪時談到,他因接任防疫指揮官,成為了選戰攻擊的箭靶,自己沒有想到,因為擔任指揮官職務竟帶來這麼高的「仇恨值」,如果人生再來一次,他是不會接這個職務的。

「仇恨值」這個詞,以前很少聽過,最近卻突然變成網路熱搜的關鍵字,起因是有個負數票協會,推動選舉可以對候選人投反對票,於是有媒體做民調,就出現了「喜歡」、「不喜歡」候選人的選項,隨後就把「不喜歡」的數據,稱作仇恨值了。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並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對候選人投下反對票,制度上,你不喜歡某個候選人,頂多不投票給他,但是無法投給他反對票,用來抵銷支持他的選票,所以說,因「不喜歡」而反對,對選舉來說,其實意義不大。

另外,「喜歡」、「不喜歡」的民調,還出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三位台北市長候選人中,最多人喜歡黃珊珊,但卻有半數不打算投票給她,換句話說,民調上的「喜歡」,對選舉來說,似乎意義也不大。因此,對於民調上「喜歡」、「不喜歡」的高低,陳時中大可不必太在意。

圖為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陳時中11日前往北投區自強市場拜票,爭取選民支持。(資料照)

 

 

其實,在兩年多嚴峻的疫情期間,許多事情是無法做到十全十美的,陳時中擔任防疫指揮官,只能依照輕重緩急、利大於弊,來做決策與選擇。

比方說,當初口罩不夠時,只能在每次購買的數量上做限制,以免少數人搶購囤貨,造成多數人買不到的情形,再比如,第一批疫苗送達時,因數量太少,老年、重大疾病的抵抗力最弱,當然就優先排為施打的第一順位,其他人只好先等一等。

這些政策與規定,當初既然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與認同,如今少數人在選舉期間,趁機炒作「仇恨值」來打擊陳時中,其目的也就不言而喻。

陳時中現在的困境,著名的英國首相邱吉爾,也曾經面臨過,邱吉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第一海軍大臣,並曾赴法國前線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邱吉爾於1940年擔任首相,領導英國及同盟對抗軸心國,並於1945年取得勝利。

照道理說,邱吉爾帶領英國打贏了戰爭,民意支持度應該非常高才對,但當時卻遭到反對黨刻意操作「仇恨值」,批評邱吉爾在戰爭期間,做出種種錯誤的政策,導致民不聊生。

於是,該年的選舉,邱吉爾領導的政黨敗選了,但過沒多久,英國人民就後悔了,1951年,英國人民還給了邱吉爾一個公道,邱吉爾再次當選為首相。

根據英國BBC的調查,在英國的心目中,邱吉爾不但是「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而且名列榜首。

期許這次台北市長選舉,台北市民能夠理性判斷,選出最適合的人選,不受少數人所謂「仇恨值」操弄。

(資深媒體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