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與李登輝 「正常國家」的未盡之夢

安倍晉三在2010年訪台時,曾親自前往翠山莊拜會前總統李登輝,在2020年李前總統過世後,一直希望來台悼念,可惜未能如願。(資料照)

林佳龍/中華民國無任所大使

李登輝前總統離世雖已二年,但他巨大的影響力卻持續遺留在人間。他曾說:「國家的形成與發展不能永遠被歷史所束縛,但也不能脫離自己所經歷的歷史時空背景。」他認為,一個「正常國家」的人民必然會依據其歷史經驗與地理環境,以「自己為主體」作為思考出發點,找出一條最有利的發展途徑。若看二次世界大戰後台、日兩國的政治發展,我們不得不同意他的觀點,特別是兩國推動「國家正常化」的努力,不僅讓台日民主持續翻新,也讓兩國得以告別「戰後」,進而躍上世界舞台。

二戰後伴隨民主政治發展,台灣人民想要脫離雙重殖民情境做自己國家的主人、日本人民則期盼能徹底拋去軍國主義為世界和平做出貢獻,兩國在努力朝「正常國家」目標邁進的同時,高層菁英也相互交流砥礪。不久前不幸遇刺身亡的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一九九四年在其從政初期以自民黨青年局成員身分來台訪問時,就獲得李前總統許多鼓勵,因而開啟堅定推動日本國家正常化的決心。透過參與李前總統與陳前總統時期非公開的美日台三邊安全對話,安倍前首相逐漸形成以價值同盟來確保集體安全的想法。

二○○六年安倍初次擔任首相時提出「四方安全對話」與「自由與繁榮安全之弧」的前瞻構想;二○一二年再次就任首相後,則倡議美日印澳包圍中國的「安全鑽石」。他主張以「民主、法治與尊重人權」的共同承諾,期盼建立開放、自由與民主價值的區域秩序。這個想法最終獲美國、澳洲與印度等國的認同,最終形成目前印太區域民主國家所共同支持的印太戰略架構。

而安倍以享有「共同價值」來鏈結民主同盟的構想,不僅創造出新的時代精神,讓日本得以告別「戰後體制」,同時也讓日本重新站上全球領導者的角色。以此觀之,安倍是引領當代民主日本的時代精神,體現戰後日本歷史意識的偉大政治領導人物。

二○一八年李前總統在受日媒訪問時表示,日本的安全保障不能過度依賴美國,必須發展出自己的能力以控制局面,因此期許安倍首相完成修憲大業。而安倍即使二次卸下首相重任,為了讓日本徹底告別二戰成為正常國家,他持續推動修憲,走上街頭為有相同理念的候選人宣講,也為此不幸犧牲。日本人認為:「花為櫻花,人為武士」。安倍的一生是日本大和魂的體現,就像櫻花一樣在最為絢爛的時候,繁華落盡回歸塵土。雖不幸遇刺,但促使執政聯盟最終獲超過三分之二的國會席次,提高修憲的可能性。未來若日憲第九條修改成功,我們可視之為「安倍條款」,這將是日本脫離「戰後體制」,邁向正常國家的重大里程。

台灣與日本命運相似之處在於,二戰結束後都被迫擁有不正常的《憲法》,台日也都試圖用民主方式來改變這個不正常的現象。《中華民國憲法》在解嚴前用在台灣,像穿了件不合身的大衣。由協商式轉型所推動的漸進式民主改革,因必須妥協之故,至今仍多有不盡完善之處。這是為何李登輝前總統在卸任後,仍致力推動二次民主改革與國家正常化運動的原因。

近來隨著美中競爭加劇、烏俄戰爭持久化,加上中國對台武力威脅日增,台灣除需具備足夠國防力量外,還得面對與解決內部認同問題,同時必須致力於提升整體綜合國力,全力阻止中國入侵的任何可能性。而台灣必須成為真正的正常國家,才能應對來自中國不間斷的各種浸透與威嚇。

民進黨在二○○七年全代會通過的「國家正常化決議文」中指出,台灣面臨「國際關係」、「憲政體制」、「國家認同」、「社會公義」與「政黨競爭」等五大國家不正常現象。如今,民主政治雖已深根台灣,這些不正常現象也多少有些改善,但歷經三次政黨輪替,不僅認同分歧尚未完全解決,地方仍有派系操弄、黑金問題亦未根除。也因此,國家正常化理念應持續扎根地方,同時必須持續推動二次民主改革,方能確保台灣民主的永續發展。

隨著邊境限制逐步放寬,國際交流日漸恢復,台灣應盤點國家正常化的推動進程,思考如何順應國際局勢,重新設定國家正常化的目標與選擇發展的道路。特別是在中共即將舉行第廿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正以升高的外交與軍事手段持續打壓台灣之際,台灣即將舉行的地方選舉結果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們期盼台灣社會能用選票支持正常國家運動,一同守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哲人已逝,安倍首相用他的生命換來日本修憲的契機。與日本命運連動的台灣,更應把握一次又一次的民主選舉過程,形塑新的台灣認同,推動台灣成為正常的國家。寄望未來台日兩國能實現李前總統與安倍前首相的夢想,持續深化合作、共同守護民主果實,攜手邁向正常國家,成為促進區域繁榮與維護區域和平的安定力量!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林佳龍

林佳龍
台灣前交通部長、曾任台中市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