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文的集體療癒

 

上週五匿名公社粉專的「哥吉拉公仔」事件貼文引起熱議,事件本身是該粉專上的匿名貼文,描述原po未經丈夫同意,將丈夫收藏的哥吉拉公仔送給來玩的親戚小孩,引發夫妻大戰,媒體也跟進報導,在Google Trends上「哥吉拉」的過去七天搜尋熱度,甚至超過台北市長以及藍綠兩黨的台北市長候選人。

 

圖/Pixabay

 

筆者對此事的真實性存疑。社群媒體時代,為了導流、增加黏著度,捏造故事引發討論後,在留言區帶風向刺激不同立場的用戶,是常見的手法,有時會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甚至形成流行文化的元素。這種幻想文的手法並不稀奇,在社群媒體出現之前就有了。二○○四年日本2ch論壇上的「電車男」事件,到現在都沒有人知道是不是真有其人,但還能出書、拍成日劇電影,甚至引發日本社會對御宅族形象、宅經濟潛力的重新檢視。

所以,幻想文並不因為是虛構的,就不會產生影響。這些影響有的是引發改變,但也有的是更加鞏固原本的意識形態。因此,筆者有幾點建議。

首先給廣大的社群用戶,不要代入太深,以致在網路上暴走。高明的幻想文,必定是因為觸動許多人深藏的記憶、經驗,讓被觸動的社群用戶知道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與自己有同樣的經驗或立場。於是在代入原po中衝突的其中一方時,也得到了這方的網路支持者,是一種替代性的討拍。但同樣的,一定會有立場相反的一方,而且遣詞用句絕不文明,所以如果代入深,受傷害也深,要是一個忍不住暴走,那麼公親變事主,踏上幻想文的鄉民公審席,就得不償失了。

其次給幻想文操盤者,獲利之餘也請考慮一下對社會的真實影響,不是每一則幻想文都可以平安下莊。如果因為你的幻想文,使得價值觀的對立具體化為衝突行動,你也可能要付出代價。固然「電車男」事件呈現了網路上的好人文化,但「哥吉拉公仔」事件也暴露一批厭女症藉機生事。

最後是新聞媒體,在報導網路熱議事件時應盡可能取得當事人第一手說法,「哥吉拉公仔」事件至今都只看到媒體在蹭熱度,那麼又與爆料社群有何差別?

幻想文給廣大的網路用戶集體療癒的機會,但也同樣會有集體中毒的危險。作為路過的鄉民,還是小心服用為上。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