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教育

 

一般而言,德國的大學是沒有通識教育,但這個國家非常重視通識教育,他們把這件事情放在高中畢業之前。雖然台灣的教育體系也非常強調這一點,但不管是家長、學校的老師、學生或社會大眾都不認為這是什麼重要的事情,因此中學新課綱要推行素養教育,在學校與家長的座談會上,通常引起家長們大聲的嘲笑。

數學、英文、物理、化學上課的時數都不夠用,還要什麼其他有的沒有的?過去沒有什麼素養的課程,我們這些家長還不是過得好好的,雖然知識上有一些缺陷,但經濟上還是佔據著社會的高位。

今天什麼都可以在Google或維基百科上面找到,康德、尼采、歌德、甚至中華民國如何在中國被消滅、播遷來台轉進的故事,那小朋友還需要通識教育嗎?

沒有人確切知道通識教育是什麼,但每個國家的知識分子都認為這是非常重要。我前幾天分享的羅素對美好生活的定義:由愛啟發,以知識為指導的生活。

我在德國唸書回來之後,一開始參加大學同學的聚會,發現怎麼這麼多人感到虛無?在30歲左右的年紀,許多人都已經投入了宗教修行的懷抱,人在這個世界要不然就了解,不能了解只能信仰。尤其「一無所知的人必須相信一切」,因為沒有任何知識為基礎,無法為自己的生活指導些什麼。

在現在的網路時代,表面上知識唾手可得,但實際上因為浩瀚的知識,反而更容易讓人一無所知。

以前是訊息和專業知識的圈地時代,基本上很難接觸到專業的知識,現在這個問題已經變成對無所不在的訊息和知識,如何進行分類和評估。

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的教育水準越高,平均的收入就越好,但如果沒有歷史、經典文學、音樂、藝術,尤其了解和判斷事實的能力,基本上很容易喪失自我。尤其看到許多唸書時前幾名的同學,現在是中國併吞台灣的支持者,更讓人覺得這件事情的重要,到底是根據什麼做出這樣的判斷?

經濟當然重要,這是我年輕生命中沉痛的體驗,但錢這種東西,一旦能滿足某些生活的需求之後,就不再那麼重要。銀行存款簿上面的數字意義到底在哪裡?去年我爸過世時,我去跑了好幾家銀行,感到荒謬,這個數字跟當事人無關。

知識不一樣,永遠都無法滿足,而且非常公平,資本主義無法運行(最近我們家小孩很喜歡說爸爸你跟郭台銘比起來是窮光蛋),別人沒有辦法幫你賺取知識,只能為自己存款,而且跟當事人密切相關,一直到最後。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