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藥記者要有專業精神

 

幾天前某大學公衛教授指疫情「台灣死亡數翻倍,速度全球第二快」的驚悚言論,經由媒體的刊登,引發衛福部長強烈反應,但是某教授或媒體卻沒有後續回應,好像是只要搏得聲量就好,講對講錯又有什麼關係。

在持續兩年半的疫情中,為了滿足民眾對於疫情變化的瞭解,傳播媒體也大量的採訪與收集各種疫情資訊,也造就了許多專家與名嘴。這些出現在各種媒體的資訊,有些可以協助防疫,安定與安撫人心,也有持平討論公共政策並提供建言者,但也有危言聳聽、唯恐不亂的言論。因為舉著言論自由的招牌,所以危害社會安寧、嘩眾取寵、沒有根據的言論,都可以大言不慚地登在新聞媒體。

其中最需要商榷的是,有些記者可能工作繁重,沒有時間深入瞭解疫情變化,而去某些所謂專家的社群網頁,獲得其同意後,轉載其撰寫的言論,當做是投稿或直接轉成新聞稿。這些言論既未經過消化整理,也沒有經過有效查證,一旦發生錯誤,就會使新聞報導失去公信力。

新聞記者是具有挑戰性的行業,必須擁有與行家一樣的專業知識,撰寫的新聞稿才會具有公信力並且獲得尊重,醫藥記者自不能例外。所以像CNN的首席醫藥記者古塔(Sanjay Gupta)本身就是神經外科醫師,他的報導往往一言九鼎,很受到信任;紐約時報的麥尼爾(Donald McNeil)則是報導愛滋病毒、茲卡病毒與此次大流行的疫情,獲得二○二一年普立茲獎的資深醫藥記者。

承平時期,可以看到許多醫藥記者在專業上發揮其影響力,獲得觀眾與讀者的敬重。非常時期,更需要他們衝鋒陷陣獲得第一手資料,協助社會大眾瞭解疫情安撫人心,而非隨著某些人士的聳動言論起舞,引發社會騷動與不安。

(作者是精神科醫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陳喬琪

陳喬琪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精神科教授; 日本國立岡山大學醫學博士;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