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調 疫情大爆前的防堵利器

 

桃機Omicron群聚引發桃園亞旭移工群聚,一下子新增六十多例,疫情看似就要失控,事實證明兩天後又下降到十多例。疫情能夠再度穩定,關鍵就在於疫調發威,不讓病毒繼續在人群中散播。

以Omicron的傳播力,國外學者早已指出,戴口罩與打疫苗對於防止病毒傳播效果有限,因此認為必須「與病毒共存」。然而,他們忘了另一項防疫利器:疫調。疫調的英文叫接觸者追蹤,它能使可能感染者在發病前就被匡列與隔離,避免疫情擴大。

香港有學者最近研究二○二○年七月香港第三波疫情發現,疫情爆發初期造成疫調體系崩潰,使得「確診延遲」(發病後才確診)與「未匡列的確診者」大增,而在採用重點篩檢(針對高風險族群與熱區),把疫調與檢測量能用在刀口上以後,「延遲確診」與「未匡列的確診者」開始下降,新增也逐漸趨緩,終至控制疫情,甚至清零。這樣的經驗跟去年台灣五月疫情如出一轍,當時一下子新增數千案例,無法疫調,而且只能在家隔離,使得次發感染越來越多,導致累積案例破萬,後來因為熱區普篩,以及增加集中隔離處所,讓新增下降,於是疫調又變得可行,逐漸把零星傳播鏈圍堵,最後也能清零。

Omicron雖然傳染力高,上述防疫利器依然適用。現在好多人在爭論「與病毒共存」及「清零」兩種路線,其實最大分野就是疫調。「清零」的精神在於不放過任何案例的接觸者,一定要把可能傳播鏈堵住,而「共存」就是只處理發病者,不管接觸者。以Omicron的傳染力,一旦台灣放棄疫調,很快就會變成下一個日本與新加坡,新增隨便都會成千上萬。

「確診延遲」與「未匡列的確診者」是很好用的概念,以目前omicron疫情來說,台灣只有零星案例如此,代表疫情依然可控。現在各縣市其實可以盤點疫調量能,大概算出每日可承受多少新增案例,劃出紅線,不讓病毒越雷池一步。

如果疫調量能沒被超越,雖然慢了幾天展開匡列,依然可以一舉找出一大串接觸者,並圍堵病毒去路。再加上社區原本的防疫強韌度(戴口罩與疫苗覆蓋率),不只疫情不至於失控,清零也不是不可能。

(作者是醫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