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包圍哪個中央

 

今年是選舉年,國內主要政黨開始積極備戰十一月的地方九合一選舉。最近有國民黨的輔選系統指出,該黨將力拚收復北桃竹市失地,不少評論指此為致力「地方包圍中央」。二○二二年國民黨講這個選舉策略,與一九八九年民進黨首倡相比,有個根本性的差異。當年的民進黨人目標相對清楚,希望最終達成中央執政;今天的國民黨人則不同,他們普遍不知何處是中央?若非切割,就是我才是(未來的)中央,以致外界不解國民黨究竟是要包圍哪個中央!

「地方包圍中央」今非昔比,無法套用,時代的因素很關鍵。三十多年前,民進黨高喊「地方包圍中央」,固然有其理論基礎,鼓舞士氣的成份居大,此一「口號」,直到一九九七年選舉才顯露形狀。那年民進黨贏得十二縣市,國民黨落到八席;兩年多後,民進黨果然贏得二○○○年總統大選,完成政黨輪替,真正將之兌現為「承諾」。

年底選舉國民黨信心滿滿,口出「地方包圍中央」,之所以東施效顰,毫無創意,在於這個黨忘了他們早在二○一八年選舉就已經囊括十五縣市,讓民進黨大敗只剩六席,做到了包圍之勢,結果二○二○總統大選又如何?如今捲土重來,準備再包圍一次,即使能夠如願固守地方版圖,但若國民黨仍不清楚自己錯在哪裡,未來恐怕依舊會是中央與我何有哉?

國民黨的地方與中央是兩回事,在去年底的四項公投案已顯示無疑,多位國民黨地方諸侯,公開與朱中央的「四個同意」分道揚鑣,說明他們自求生存的現實所需。不僅如此,九日的中二選區立委補選,顏寬恒的競選看板完全未見國民黨黨徽,成為選情觀察議題,也揭露候選人捨棄與黨掛勾、直接訴諸選民較為有利的抉擇。這些分崩離析跡象在前,國民黨哪來的把握可以號令地方包圍中央?若說不少國民黨縣市長先包圍了中央黨部,會更貼近事實。

為什麼民進黨成長的過程可以地方包圍中央,現在的國民黨卻不可以?原因很簡單,過去的民進黨是以台灣的公民結構為選票基礎,二○○五年之後的國民黨愈來愈以黨員成份為從政的路線,後來竟為基本教義派所綁架,是社會不小的觀感。所謂的深藍原教旨,若化繁為簡,就是大中國情懷。在對岸的鄧江胡時代,中國政府極力維持融入國際的形象,隨其國力的增強,大中國意識在台灣尚可掙得若干沃地滋養。二○一三年習近平上台後,情勢突變,北京提前掀開底牌,原來他們是要自建屬於專制威權的世界,大中國的想像自此在民主台灣快速崩解,除了老人懷舊,愈來愈無立錐之地。

偏偏國民黨主席要靠這些光譜邊緣人選出,黨中央彷彿受到詛咒,誰走進去,誰就變形。朱立倫這回上任後,被中國烏雲罩頂,讓美日盟邦跌破眼鏡,癥結在此。這樣的困境,當然不只朱一人,之前的江啟臣,道行不夠,更加魂飛魄散。國民黨的這個病灶不除,各縣市必然蔓延自保運動,二○二二注定將與二○二四無關。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