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的經濟掠奪洗不白

 

二戰結束後日本撤退,國民黨代表盟軍接管台灣。隔年發生二二八,國民黨屠殺台灣菁英。三年後,因為國民黨的資源搜刮,台灣人被迫四萬換一元。這是台灣史最黑暗的一段(1946-1949)。

國民黨對台灣的軍事鎮壓史料逐漸浮現;國民黨對台灣的經濟掠奪則少為人知。公視的茶金時代劇將「四萬換一元」的責任推給美國,意外的讓這段歷史曝光。

茶金一劇錯置史實,等同替國民黨洗白。面對外界的批評,公視先撇清再道歉。儘管國民黨在台灣的經濟掠奪事實俱在,但還有人繼續發文幫忙洗白。

到目前為止,洗白國民黨的說詞當中,最具說服力的有兩個:

一、戰後本來就會有通貨膨脹,不只台灣,其他國家也一樣(如匈牙利)。

二、不管誰接管台灣(如麥克阿瑟),都無法避免通貨膨脹,國民黨算倒霉。

上面這兩個洗白國民黨的說詞,其實很容易反駁。我就從通貨膨脹開始講起。經濟學的通貨膨脹,最直白的定義就是「太多貨幣追逐太少的貨品」(Too much money chases too few goods)。貨幣太多的原因就是政府多印鈔票。

在多數國家,政府多印的鈔票會透過公共支出流入市場。由於公共支出與民間消費競購貨品,引發物價全面上漲,導致貨幣的購買力下跌。這樣的通貨膨脹等同變相加稅,不算經濟掠奪。我可以用一個「數字」的實例來解釋:

#非經濟掠奪通膨

假設某國的人民總所得為10個貨幣單位,稅率20%。人民繳稅後仍有8單位,政府則有2單位。市場上售出的所有貨品,有8成屬民間消費,2成為政府支出。

假設政府稅收不足,偷印10單位的貨幣因應支出,讓貨幣總量增加到20單位。由於貨品供應固定,貨幣單位倍增的結果就是物價上漲一倍,也就是200%的通貨膨脹。

政府偷印了10單位的貨幣,加上2單位的稅收,共有12單位的貨幣。繳稅後,民間還是持有8單位貨幣。市場售出的貨品,民間消費只剩4成,政府支出提高到6成。

貨幣發行量倍增造成的通貨膨脹,等同變相加稅(從20%提高到60%)。這樣的通膨不算經濟掠奪,因為政府的公共支出還是用在人民身上。

國民黨接管台灣後多印的鈔票,只有少部份用在公共支出。國民黨還有另外兩個管道消化多印的鈔票:借貸與匯兌。兩者都是赤裸裸的經濟掠奪,一樣可用「數字」的實例解說:

#借貸的經濟掠奪通膨

國民黨多印的鈔票,一大部分借貸給中國企業,供他們在台灣搜刮物資,再轉運中國銷售圖利,屬不用成本的經濟掠奪。

假設國民黨借給某家中國企業10單位貨幣,還款期限一年。再假設台灣的物價每年上漲10倍,也就是1000%的通貨膨脹。

這家中國企業在台灣的採購,只運送九成到中國轉售,其餘一成存放在台灣的倉庫。等一年的借貸期屆滿後,這家中國企業再拋售存放在台灣倉庫的貨品。

因為1000%的通貨膨漲,這些貨品的價格上漲10倍。只要拋售一成的貨品,就可取得償還所有貸款所需的金額。至於運送到中國轉售的九成貨品,全屬不用成本的利潤。

#匯兌的經濟掠奪通膨

國民黨接管台灣後,有大批中國人赴台居留或旅行。他們必須將手中的中國法幣,兌換為流通台灣的舊台幣。為方便持有法幣的中國人在台搜刮資源,國民黨刻意壓低舊台幣的匯率。

假設當年每斤白米的售價,在台灣是20元舊台幣,在中國是100元法幣。依據這個物價比例,匯率應該是5元法幣兌1元舊台幣。

假設國民黨將匯率定在一比一,持100元法幣的中國人可兌換100元舊台幣,在台灣購買五斤白米運回中國轉售,可獲得500元法幣。這個人再將這500元法幣兌換500舊台幣,繼續在台灣採購25斤白米運回中國,轉售獲得2500元法幣⋯⋯。

因為中國法幣的價值被高估五倍,每次的匯兌、採購、轉售就有五倍的利潤。對持有法幣的中國人而言,這種經濟掠奪也是無本買賣,受害的是持有舊台幣的所有台灣人。

以上兩個經濟掠奪的「數字」實例,可有力反駁洗白國民黨的說詞;

一、沒錯,二戰結束後所有國家都有通貨膨脹,但只有少數國家由外來政權接管。趁著接管台灣之便,國民黨猛印鈔票,對台灣進行經濟掠奪。這是其他國家沒有的遭遇(例如匈牙利)。

二、沒錯,不管誰來接管台灣,都無法避免通貨膨脹的發生,但只有國民黨會印鈔票借給中國企業,或供中國人兌換。如果由其他人接管台灣(例如麥克阿瑟),類似的經濟掠奪不會發生。

國民黨接管台灣才三年,舊台幣發行量增加約一萬倍,躉售物價上漲約五萬倍,最後台灣人被迫四萬元換一元。直到國民黨被共產黨趕到台灣,這段經濟掠奪才結束。

國民黨在台灣的武力鎮壓史跡斑斑,但對台灣的經濟掠奪少為人知。因為茶金一劇錯置史實,意外讓「四萬換一元」的歷史成為熱門話題。國民黨加諸台灣人的苦難,不容洗白,也絕對洗不白。

< 資料來源:翁達瑞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翁達瑞

翁達瑞
曾任教多所美國大學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