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醜陋的中國人》真的不能看嗎?

前日,在中國時報讀到有名故作家柏楊遺孀張香華,拒絕將柏楊著作《醜陋的中國人》摘文選入國中一年級的國文教材,並正式向兩岸出版商聲明:「依柏楊生前交代,如今將永遠停止發行《醜陋的中國人》」。內心震撼之極。

張女士對於停止發行該書的理由是:內容是針對成年人,而非給國一生看。此外,擔憂這本書會在對中華文化不瞭解下,被利用來辱華,最重要的是,柏楊交代「當大陸文明已經進步了,就要廢除這本書的發行」。

筆者曾經看過一些柏楊先生的著作,打從孩提時代,為了瞭解浩大巨著《資治通鑑》,於是讀了《柏楊版資治通鑑》,以及他的回憶錄。眾所周知,曾為政治犯的柏楊,對於通鑑的解讀不同於傳統皇權史觀,更是在文中「柏楊曰」之處,陳述自己的見解,其中對於中國人人性黑暗(比如彼此陷害、昏昧無能)著墨頗深,說出了史家礙於皇帝面前而不敢多說的話。

人權作家柏楊。(資料照)

是否可以因此說中國人是醜陋的,不敢斷言,但是回到張女士說的,讀柏楊版的通鑑就可以了嗎?事實上筆者認為是相反的,因為,通鑑所載是過去的史實,但是《醜陋的中國人》,批判的卻是現在的中國人的文化,是更具有實用的價值的。不明白張女士此言,是要我們去認為中國不堪回首的過往,都是過去式,而不是現在式?那麼,中國近代史,尤其辛亥革命以後的中華民國與中共中政治人物的派系鬥爭,甚至爆發內戰,用意識形態綁架人民,種種事實,都不該被記著?中華民國在臺灣,很無奈地目前的敵國就是中國,而且中國以黨領政,逐步回歸名副其實的皇權統治,豈不是在在都印證了中國人的醜陋?

當我們強調未來的下一代要有獨立思考的批判能力時,我們究竟有什麼權力可以禁止學生讀哪些書呢?更何況臺灣已經是民主社會,更該在課堂公開討論這本書,讓學生多認識課本以外的世界,不是嗎?如此自我審查,深怕中國算帳,豈非貽笑大方,更自我降格?張女士不認同新課綱減少文言文使用比例,將中國史回歸東亞史,我們可以給予尊重,但是,課綱強調素養,是強調帶得走的能力,而不是只是死背書而已。如果連白話文的使用都有問題,請問文言文該如何理解?生活中,比如寫作作文,使用的是白話文多,還是文言文多?

而中國史,自然不能否認中國是世界的要角,有認識的必要,但是東亞以外,沒有別的國家(比如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日本,以及與台灣為競爭對手的韓國)影響世界嗎?過往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天下之局,已經讓台灣歷史教育過度關注在中國史上,那麼做適度的調整,以東亞作為思考,又有何錯?假如我們對於日韓這些與台灣經貿密切相關的國家一無所知,而只以中國為所謂的朋友,那麼這是不是真正的鎖國,在目前世界圍中的態勢下,甚至是背離世界潮流的無知呢?

此外,張女士認為當大陸已做到扶貧,有飯吃,有廁所上,因此就沒有讀這本認識中國人心性的書的必要,此言並不正確。所謂有飯吃、有廁所上,這都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政府所應該達到的最低程度的要求,否則喪失了統治的正當性。但問題是,滿足這類的需求以後,是否有更值得追求的福祉呢?今日中國專制獨裁,好戰成性,中國人備受先進國家人民所討厭(比如日本民眾對於中國的厭惡感超過半數)。這正是因為沒有柏楊先生極力主張的民主制度所導致,而柏楊先生也再三強調無論皇帝再如何英明,人治還是有無可挽回的缺失,那麼,身為民主自由的國度生活的台灣人,是不是更該看這本書,才能了解中國呢?因此,筆者不能認同張女士的說法。也唯希望有識之士,能從現實實用的角度看歷史,不再爭執於虛妄的中國史與臺灣史占多少比例的問題上,正確教育下一代,臺灣才有辦法因應當前紛亂多變的世局,才有前途。

(記帳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