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選擇之下的策略」

很久沒有講疫情相關的事情了,有互動的網友應該都知道,我一直都是認為今年底到明年初之間開發國家就會解封採取共存,以免因為封鎖過久造成失業風暴,而到時候台灣為了不成為國際貿易孤兒就不得不跟進,因此疫苗能夠登記最好就快點去打。

這邊要再釐清一個觀念,所謂的『全球最後會採取與病毒共存』這個意思並不是指它是『最好的策略』,而是指它是『沒有選擇之下的策略』。

一個現實就是對於大陸國家或者如日本那樣人口高度集中的島國來說,一旦疫情已經大規模擴散之後清零就是再也不可能的事情了。單一某一個城市硬封城是有可能在這個城市短時間清零,可是由於全國清零是辦不到的,所以只要城市解封之後疫情就會再度進入,既然你再怎麼封城結果都是一樣,而且民主國家因為封城會同時紓困所以封城的成本高昂到封個兩三個月就能吃掉城市一整年的稅收,所以長期封城的話國庫破產用不著病毒感染失業就能逼你去死了,最後想來想去就會覺得與其失業搞死更多人不如解封共存死的人還少得多,這就是共存策略的邏輯。

這個帳是不難算的,以印度跟美國這兩個疫情最嚴重的國家來做推估,疫情蔓延之後一年的期間,感染人數大約全國人數的一成,以感染死亡率百分之二去推估,疫情擴散一年有一成人口感染乘以百分之二死亡率那麼大約會死掉千分之二的總人口。假如疫苗跟輕度防疫措施可以再把死亡率降低百分之八十,那麼一年總計死亡率就會再下降到總人口的萬分之一,還遠低於每年自然死亡的人數。也就是說每天都有人車禍死掉啊也沒見有人主張要禁止汽車,那麼為了減少萬分之一的死亡率封鎖整個國家的經濟看起來就有點小題大做了。

可是請注意,這是在『疫情已經在國內大規模擴散而且清零已經不可能,為了避免長期封鎖造成失業風暴,而做的無奈決策』,是在這套前提之下才會認為共存是比長期封城更好的決策,在國內已經是清零的情況之下,既然沒有感染者也就沒有必要封城,那麼也就不存在上述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問題。只是我認為台灣仍然需要提前為了開放邊境之後清零就不再可能維持,到時候如何因應不得不更換防疫策略先做預演,以免明年台灣面對時國民對於每天都有人死於武漢肺炎這種事情心理毫無準備,到時候又是一場政治災難。

至於我們那個在只有幾個感染者時吵著要封城,明明現在用不著封城卻又吵著要共存,突然又覺得每天有人染疫死掉是一個好主意的寶貝市長,我只能說他證明了就算同樣是醫師,內科跟外科也是隔行如隔山。

< 資料來源:周布雅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