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市區都市更新可能嗎?

 

繁華一時的高雄「城中城」大樓,在走入沒落後成為老人與貧民的居所,日前大火釀成四十六死四十一傷慘劇,老舊建物的更新,隨著悲劇又再度引發討論。

六都均有舊市區,以台中市來說,中區即屬舊市區,曾以繁華面貌走過日治時期,到民國八十年才快速走下坡。

光復初期,中區這個佔地0.八八三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人口高達十萬人,有廿五個里,唯到九十年後,人口僅剩三萬,裁併為八個里。而人口大量外移,主因台中多期的市地重劃,在舊市區周邊陸續完成,加上新市政中心遷向西邊,而貫通南北交通的高速公路、高鐵也在西邊,都市向西位移即成趨勢。

全台灣空屋率最高、閒置空間最密集的台中市舊市區。(左岸文化提供)

 

 

雖然多位歷任市長也發現舊市區逐漸沒落,為了復甦舊市區的商機,中區出身的前市長張溫鷹曾提出百億救中區的政策,而胡志強市長則以「客家圓樓」欲更新第二市場的老舊商場,並以地標性建築吸引遊客,唯最後與業者協調均以失敗告終。

其實,四十年來地方議會的議員都知道,都更是唯一能讓舊市區脫胎換骨的法寶,因為早年舊市區繁華均屬表面,富麗堂皇的商店背後的小巷是土埆厝,沒有自來水;巷內小路只容機車和腳踏車出入,居民亦多屬勞力階層;舊市區依大馬路邊的建設都是以日式木造為主,偶有西洋風格商店摻雜,唯巷內仍多是土、磚為主的土埆厝。

不論是木造屋或土埆厝,共同問題都是土地產權,其中有國有地、市有地、水利地,更複雜的如祭祀公業的共同公有土地,有些繼承人早已離開台灣,連找人都有困難,想就地或街廓更新,這類結構性問題無法突破,舊市區永遠只能原地踏步。

雖然民代都了解都更的重要,但提案者常被選民以選票抵制。一位老里長在臨終前對一位曾提案都更的議員致歉。他說,如果當年他服務的里都支持都更的話,相信能繼續維持繁華,也不至於今日店面十室九關。可見高雄市一年只能完成一件都更,不是沒有原因。

都更與危樓改建能否成功,固然要有完備的法制,但首長的眼光與決心更扮演重要的角色。

(作者從事社會工作)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