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選後與中國的互動

 

梅克爾執政十六年,儘管暱稱鐵娘子,秉持人權價值,任內仍不斷擴大德中政治和經濟關係,堪稱西方對北京最友好的領導人。此外,德國經濟為歐盟龍頭,許多政策皆能引導歐盟走向,更遑論擁有提案權的歐盟執委會主席亦為德國人。德國大選過後,梅克爾的友中政策能否接棒,取決於未來聯合政府的組成。目前,社民黨已然成為第一大黨,倘邀請立場相近的綠黨、自由民主黨組紅綠燈聯盟,看似不利中國,有鑒於此,中國駐美大使趕緊先畫了紅線警告:「只要柏林立場一改變,中國便會秀肌肉」。德國及未來歐盟的對中政策該硬或軟實需視綠黨與自民黨而定。當前,中海遠購入漢堡港碼頭的三成股份能否能得到新政府的點頭,將是新政府對中政策的處女秀。

德國社會民主黨廿七日在首都柏林總部向支持者報告選舉結果,並接受歡呼。該黨總理候選人蕭茲(中)將爭取在耶誕節前組成聯合內閣。由於社民黨也贏得柏林邦議會選舉,其推出的候選人吉費(Franziska Giffey,左)也將成為柏林首位女市長。右為同黨的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邦總理史維席格(Manuela Schwesig)。(美聯社)

德國社會民主黨廿七日在首都柏林總部向支持者報告選舉結果,並接受歡呼。該黨總理候選人蕭茲(中)將爭取在耶誕節前組成聯合內閣。由於社民黨也贏得柏林邦議會選舉,其推出的候選人吉費(Franziska Giffey,左)也將成為柏林首位女市長。右為同黨的梅克倫堡—西波美拉尼亞邦總理史維席格(Manuela Schwesig)。(美聯社)

 

 

 

若以蕭茲出任總理,之前曾擔任漢堡市長的他支持許多和中國合作的項目,咸信他的對華政策有很多的合作空間。觀察社民黨的中國政策相當隱晦,只道雙方關係將由西方民主法治國家和中國威權國家資本主義的體制之爭來決定,正是不願正面衝突的保留。不過,此次小黨影響力倍增亦是影響政策規劃的主角。綠黨與自民黨皆主張彰顯人權價值,綠黨更是想出利用跨大西洋合作遏阻北京,自民黨則強調捍衛商業利益與價值觀時不能有所取捨。兩個小黨的票數如獲增加,對社民黨必有所牽制。

值得一提的是,民間傾向「價值優先」不排除對中強硬。根據民調機構Forsa八月底出爐的民調:五十八%的德國人認為,即便對中經貿關係會受到影響,德國也應採取更強硬的政策,並更為捍衛自身利益。影響力廣大的德國工業聯盟(BDI)也針對奴工的問題批判中國,對在中國投資的德商示警。

值得注意的是,對中議題一開始並非重點,直到最後一次方有精彩討論,由於德國洪災所致,氣候變遷才是首要看點。未來,該議題不脫尋求北京的合作,社民黨與綠黨皆有意願,北京將擁利器來跟新政府周旋。

準此,新聯盟、民意與德國工業聯盟的立場或使德國對中政策往不利北京的趨勢發展,逐漸往價值取向挪移,但不至於脫離「與中國多對話接觸為準則」的準則。目前德國的對中政策雖以經濟利益為基礎,但為避免過度依賴,亦不願在美中對峙選邊,未來會轉為歐洲導向,德國各黨支持歐洲解決方案解決5G困擾,不願依賴外國數位技術,以及科技、軍事(部分政黨支持)自主,即為顯例。此外,綠黨和自民黨先前多次表達對台灣的支持,甚至自民黨黨綱有利於台灣,倘兩黨上台執政,對台灣實屬利基。

(作者是輔大義大利語系副教授兼系主任、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