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美代表處正名的意義

 

由於中國打壓和部分國人自我矮化,台灣在國際社會沒有使用正式國名的自由與尊嚴,常淪為失去名分的國家。以剛結束的東京奧運為例,台灣國家代表隊以「中華台北」名義參加,國旗、國歌遭禁用;而國內不少新聞報導猶以「中華隊」自稱,連國家通訊社「中央社」也如此。同時,我國有一百一十個派駐外國的館處,除了在友邦之外,都遭中國施壓,以「台北」取代「台灣」或「中華民國」。去年新成立的駐索馬利蘭、今年將設立的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唯二例外。

失去使用國名的自由,不能以有尊嚴的國名行遍天下,凸顯台灣不是一個正常的國家社會。國際社會如此現實,對一個兩千三百萬人口的自由國家,既不正當,也不合理,千奇百怪的名稱尤常導致扭曲的後果,包括把民主台灣誤為專制中國的一部分。曾經,「北美事務協調會」是我國處理對美國關係的機構,對日本以「亞東關係協會」為名,都令人莫名其妙。正因如此,近日傳出美國考慮同意我國駐美代表處,從「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為「台灣代表處」,深具意義。

從基本事實和常識說,美國既不承認中華民國,且依其國內法《台灣關係法》履行並發展與台灣關係,同意把台灣駐美外交使領館稱為「台灣代表處」,名正言順,只是匡正「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不正常。紐約大學著名教授孔傑榮(Jerome Cohen)稱讚這一舉措正當合理,簡單明瞭,符合現實,也和國際趨勢相符;堪稱一語中的,最為剴切。

台灣駐美國使領館正名,雖尚待拜登總統批准,但據報導,白宮主管印太事務的坎貝爾(Kurt Campbell)及國安會、國務院決策官員都廣泛支持此議。同時,此事傳出之際,美台正在華府進行國安、軍事雙會談。事實上,包括正名在內,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如今在朝野、兩黨、行政立法與民間部門,幾成共識。以國會為例,去年十二月有七十八位眾議員寫信給國務卿龐皮歐,要求批准台灣駐美國代表處正名;今年五月眾議院跨黨派議員提出《台灣外交檢討法》,也納入正名的文字。同樣地,智庫「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今年八月民調顯示,有六十九%美國人支持承認台灣為獨立國家。

就正名一事,美國為所當為,至關緊要,具有示範作用,足以產生骨牌效應。為台灣正名,近年在國際間此起彼落,呼聲四起。二○一七年,日本把「交流協會」改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我國的「亞東關係協會」也正名「台灣日本關係協會」,雙邊交流因加了國名而更具體而熱絡。如有美國帶頭,「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正名「台灣駐日本代表處」,也可望水到渠成。

大國之外,特別是立陶宛為增進與台灣關係,無畏中國報復,有如聖經中的少年大衛打敗巨人歌利亞故事,不但獲得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支持,也為堅定的小型國家見義勇為立下典範。其實,中國強力打壓立陶宛,所擔心的正是在歐洲等地引發連鎖效應。除了我國駐外使領館正名,各國派駐台灣機構名稱也是正名的要項,這一方面,歐洲議會和加拿大最近都出現倡議,要派駐我國的外交單位以「台灣」為名,所反映的都是支持民主台灣挺立於共產中國脅迫。

台灣在國際社會失去名分,正名只是符合事實,回歸正常。然而,罪魁禍首的中國,如今在「反台獨」的狂熱中,已近歇斯底里。藝人小S貼文的「國手」、張鈞甯論文的「我國」、稱蔡英文為總統,都成為套上「台獨」的口實,「辱華」也常是莫須有的罪名。台灣正名,自然要面臨中國打壓,它的官媒出言恐嚇,經濟、軍事、封鎖等惡言已出;但該做的,我國義無反顧,不因「鄰國」惡言相向而畏縮不前。

在不正常的台灣,正名還總是遭到內部的掣肘。三年前的東京奧運正名,「中華奧會」以「危及選手參賽權」為由反對,主政者也潑冷水,以致功敗垂成。如今台灣要為駐美使領館正名,「引發北京強烈反應」的恐嚇之語已現,「台海可能風雲變色」、「台灣實際利益不多」、「美國口惠實不至」的冷嘲熱諷也出籠。台灣正名在成事之前,看來要先克服部分人的「斯德哥爾摩症候群」,也就是被中國打壓久了,主動為中國設想講話的一種心理疾病。心病不好醫,但台灣要正名、要打造正常國家社會,這病非克服不可。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