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發現台灣新價值

 

來自波蘭的四十萬劑疫苗,週日送達。這是繼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捐助我國疫苗的又一歐洲國家。對於接種率仍待提升的台灣,與先前日本、美國慨然以疫苗相贈,無論數量多寡,都彰顯這些友邦的情義,患難見真情,讓國際間良善力量持續循環,台灣人民對此深深感激。

疫苗相贈之外,立陶宛將與我國互設代表處,且在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以「台灣代表處」為名,引來中國強烈不滿,不僅召回雙方大使表達抗議,還進行一連串外交報復,文化、藝術交流、鐵路貨運都在其中。對於北京的脅迫,立陶宛不為所動,也獲得歐盟普遍贊同,歐盟各國駐中國大使三日集體與立陶宛大使米凱維切涅會晤合照,以示團結與支持。同時,六十多位來自二十國的歐洲議會議員三日發表聲明,聲援立陶宛,強調歐盟成員國有權按自己認為合適的方式與台灣開展經濟、文化和外交關係。

對中國而言,來自歐洲的挫敗不只立陶宛這一樁。歐洲議會外交委員會一日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台灣─歐盟政治關係暨合作》報告,以強化雙邊關係、展開投資協定(BIA)評估、關注台灣海峽情勢、把「歐洲經貿辦事處」正名為「歐盟駐台灣辦事處」,且敦促歐盟維護台海和平及鞏固台灣民主,將台灣納入歐盟「印太合作戰略」,支持並樂見立陶宛成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中國對此,暴跳如雷,除了指歐盟應認錯,還發函要歐洲議會議員撤回對台灣報告的支持。另外,今年三月,歐盟與中國曾為新疆人權問題相互制裁。

中國在歐洲的挫敗,其來有自;立陶宛的例子,顯示越來越多歐盟國家看穿中國對歐政策的真面目,也反映歐洲發現台灣的新價值。

中國的歐洲政策,挾其經濟崛起,多年來以經貿投資獲取影響力,並分裂歐盟及歐美關係。整體來說,歐洲國家一如美國,曾期待以投資中國助其經濟崛起,創造市場,並改變為負責任的大國。不過,幻想破滅,崛起的中國排斥外資企業,市場開放不對等,承諾都是騙人的;加上對內鎮壓異己、在新疆、香港的專橫,對外於周邊東海、台海、南海等興風作浪,歐美養虎為患,養出不遵守國際規則的競爭者。美國川普總統率先發難,拜登繼之,歐盟覺醒較晚,但也屬現在進行式。

中國對待歐洲,基本上分而治之。英、法、德都曾大做經濟中國夢,落入中國經貿迷幻彀中,如今逐漸夢醒。以德國為例,在梅克爾十六年總理任內,與中國在政治上越走越近,兩國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且在其歐盟理事會輪值主席國任內,去年十二月締結「歐中投資保護協議」。然而,隨著德國本月底大選將屆,後梅克爾時期的中國政策改弦更張已不可免。最新民調顯示五十八%德國人認為,即使經濟利益受損,也應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十七%強調,只要經貿不受影響就應採更強硬中國政策;僅十九%原則上反對強硬對中政策。同時,「歐中投資保護協議」批准程序今年五月已遭歐洲議會凍結。

中國對付其他歐洲國家,主要有中東歐的「17+1」,加上「一帶一路」。「17+1」是中國推動「一帶一路」的平台,二○一二年成立,但今年二月年度領導人峰會有六國沒參加,讓北京臉上無光。十七國的「中國熱」退潮,主要是「一帶一路」基礎工程多為中國工人承建受益,地主國卻背負債務,且其招標常違反歐盟規範。從而,對中國挾國家資本主義經由經貿投資擴大影響力,歐洲已以「腐蝕性資本」視之,出現抵制呼聲。更讓中國惱火的,立陶宛今年不但退出「17+1」,還倡議以「27+1」,即歐盟全體團結展現實力與中國交往,免遭中國分化。

歐盟各國利益和立場未必一致,但在美中對抗的大局中,野心、蠻橫手腳被看破的中國,在歐洲正遇更多挫敗。誠然,中國仍有匈牙利、塞爾維亞等伙伴,但從立陶宛的挺身對抗,並獲廣大聲援,顯示在中國政策的義利之辨,「腐蝕性資本」並非無往不利。即使德國工商界,在養大了中國這一常以低價取勝的強大競爭者之後,也響起了中國開放市場,遵守國際規則,不得逾越人權紅線的要求。

相形之下,台灣的自由民主,在全球科技產業供應鏈的關鍵地位,讓更多民主國家於疫情肆虐與中國蠻橫崛起的過程中,發現了台灣的新價值。這既顯現於包括G7等對台灣安全的關注、立陶宛等的千里送暖,也反映於歐美日對中國政策的調整。在對抗中國併吞之路,台灣自助人助,自強堅挺,別無他途。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