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卡羅》之後 盼台灣史能以「影視宇宙」展現

 

電視劇《斯卡羅》播出後各方回響與評議不絕,顯示台灣民眾熱切渴望了解本土歷史,而且在社群媒體普及下,也願意分享從各自專業與角度如何探究歷史的再現。值此,政府部門於歷史影視產製上,除了必然著意於複製《斯卡羅》的叫好叫座外,更應用心在有限資源下,提供民眾完整而多元的觀劇體驗。若一部《斯卡羅》之後,下一部類似的歷史劇遙遙無期或相隔甚久,觀眾對該段歷史的記憶便難以深化且流於破碎。為此,建議政府應思考以「影視宇宙」的形塑,引導影視產業就特定歷史時空定期製作戲劇。

所謂「影視宇宙」主要參照日本大河劇。唯須強調的是,大河劇最值得借鑑的並非奔流不息的意象,而是周而復始淘洗堆積成的「動態」共同體沃土。年復一年,新戲與前行戲碼觀照同一片土地,時間帶或相同或重疊,登場角色與發生的事件同中有異,漫衍出繁複的善惡光譜。化用名詩人兼文評家艾略特所指的「歷史感」,每一齣戲都改變了前行戲碼(角色、事件等)的意義,自身的意義也在與前行戲碼的並置中有所更易。

如此宇宙,強調的不是土地之上的角色與事件須有一貫呈現與評價,而恰恰是言人人殊,這是因為每齣戲並非出自同一編劇或原著作者。這可讓觀眾在加深歷史記憶的同時自然而然適應多元史觀,從多方比對中形成一己之見,卻又保留受人說服的餘地。《斯卡羅》之所以受批評,除了創作本就可受公議,也在於眼下是唯一涉及相關歷史的影視作品,成為觀眾的唯一憑據。

此外,「宇宙」一詞亦有時間意涵。日積月累下,於各歷史劇中扮演相同角色的不同世代演員也將成為跨世代觀眾的記憶與對話接點。而演員演技與年歲俱進,昔為某角色,今為某角色之父或母更是觀影佳話。

要打造台灣史「影視宇宙」,有賴政府整合資源。台灣每年舉辦的文學獎不可勝數,足見民間創作力旺盛,而這正是政府最可施力的起點。近人詞作有「猶有最高枝,何妨出手遲」句。期盼繼《斯卡羅》後,台灣歷史影視作品能連連再折高枝。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