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社交距離是1或1.5m

[為什麼社交距離是1或1.5m]

(你要是有空,麻煩你轉傳出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給民眾的社交距離建議值,室內是1.5m,戶外是1m。這1-1.5m的建議距離,其實是來自美國CDC長久以來固定不變的防範飛沫傳染建議社交距離值,也就是3-6呎。

如果要認真理解,3-6呎等同於0.9-1.8m,而非1-1.5m。對沒錯,如果你斤斤計較的話,確實是這樣換算才對。

那請問一下,美國的0.9-1.8m社交距離建議值,為何來到台灣就變成1-1.5m?關於這個問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還真不好答,因為動輒得咎,還會被有心搗亂說風涼話的媒體,惡意扭曲講歪,以便加深打擊國家防疫體系的媒體邪惡目的。

因此這個問題,只我我這個幹了快20年的專業通風防疫人員能解釋,如果我說得讓你聽了不爽,請務必了解,這是你的毛病所致,自己的毛病要自己矯正。我的說明如下。

(1)因為台灣人習慣的是公尺單位,而非呎單位。

(2)要一個普通台灣人,徒手比量1m或1.5m這樣的距離,很容易也很習慣地就能做到;相較於此,若要徒手比量0.9m或1.8m這種多帶一位小數點的距離,民眾會不習慣。不習慣那然後呢?

(3)民眾會不習慣?不習慣,那然後呢?然後民眾就會因為覺得比量0.9m或1.8m這樣的距離好麻煩,就放棄遵守人際距離的規定。

(4)由於徒手比量1m或1.5m這樣的距離,對台灣人而言相對方便,因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才會訂出1m或1.5m的人際距離建議值。

(5)接下來我們講台灣人「近則不遜,遠則怨」的秉性,以及這種病態秉性與人際距離的關係。至於論語裡頭,擺在此句之前的那一句,咳,你不用理會。

(6)台灣人「遠則怨」秉性,在疫情爆發初期最明顯。「蛤?1-1.5m?人家美國不是規定人際距離要0.9-1.8m嗎?你們台灣政府很掉漆耶!人家美國都1.8m,你們台灣卻只規定1.5m,這不是置我們民眾的健康於風險中嗎?」

於是,過於恐懼的民眾,就會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的社交距離,自動拉長加倍,也就是變成2-3m。在室內,遠遠看到同事走來,就先狐疑地保持距離並戴上口罩,到了戶外也是盡量避開他人。

(7)台灣人「近則不遜」秉性,在疫情後期(或看似後期)最明顯。「蛤?0.9-1.8m?你開玩笑,那是美國洋人的人際距離,我們台灣人為何要崇洋媚外?更何況疫苗都進口了,還有必要防範嗎?依我看就連1-1.5m的規定都該取消!總要考慮我們民眾的人情往來嘛?彼此離那麼遠,豈不是妨礙我們做生意交朋友嗎?」

於是,過於鬆懈的民眾,就會把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建議的社交距離,自動縮減,甚至完全不理會了。在室內,和人近距離勾肩搭背不戴口罩;到了戶外,也不理會人際距離,拉下口罩近距哩寒暄,然後自稱要露出臉來,才有禮貌。

(8)關於社交距離的建議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訂得比美國嚴,會有人講怪話;如果訂得比美國鬆,那就是罔顧人命,置我們民眾的健康於風險中。

0.9m(美國戶外人際距離) < 1.0m(台灣的)

1.8m(美國室內人際距離) > 1.5m(台灣的)

瞧見沒有?室內感染風險大,台灣訂得比美國短,讓疫情初期要求「嚴上加嚴」的恐慌民眾,有機會自己延長(例如自己加倍延成3m長);戶外通風良好,感染風險低,所以所以台灣訂得比美國長,讓疫情後期的民眾自己縮短(例如縮為0.9m,自以為佔了便宜,但實際上仍符合美國建議值)。

講完了,我的內心有一句「好官難為,好防疫指揮官更是難當」,不知道當不當講?

認同的請轉貼,不要再以訛傳訛了。我是通風防疫人員Jeffrey Wang,我因為執行防疫工作遭隔離,目前才剛剛解除,以上是我對人際距離的專業解釋。

有通風問題可以問我,不要去誣賴或騷擾防疫指揮中心了,人家現在忙得頭頂冒煙,拜託大家有同理心,行行好,別去打擾他們。

#為什麼台灣社交距離訂的是一公尺或一點五公尺

#為什麼美國訂的是三呎或六呎

#本篇由專業通風防疫人員為你解惑

< 資料來源:Jeffrey Wang的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