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礁公投停看聽 沒有人是局外人

可能是文字的圖像

#藻礁公投停看聽 #沒有人是局外人

「做生態保育,過去習慣把人視作破壞的因素,但人類與其他生物一起生活在地球上,要做生態保育不可能一味排除人為因素。現在做生態保育,應該要把人的角色放進來,思考怎麼做到共存、永續。」

跟中興大學 #林幸助 老師約訪,是為了更瞭解藻礁議題的生態面向。幸助老師溫和、謹慎地為我們團隊解說,當初他如何極力爭取生態熱點的觀新藻礁劃設保護區。

脆弱的核心藻礁區,規劃成無人區,避免再有熱心卻不理解生態的民眾,帶人去觀新藻礁踩踏,破壞珍貴的、藻礁純度極純的觀新藻礁核心區。

在生態保育中,沒有人是局外人。

#聽聽專家怎麼藻礁保育

是的,林幸助老師說,真正珍貴的純藻礁,是極容易被破壞的。只要人站上去,由藻礁緩慢,一年0.1公分慢慢堆疊的脆弱藻礁就會塌陷,因此,他才極力促成觀新藻礁核心區的劃設。為了保存桃園濱海最純的藻礁。

相較於觀新藻礁,因為大潭並非純藻礁,而是珊瑚與藻礁混生,質地較為堅硬,台灣北海岸有不少類似的混生礁體。

#保育海洋一生懸命

林幸助老師對藻礁的熟悉並非偶然,從中山大學海洋資源學系畢業,到美國攻取博士,作過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署研究船科學家,再到現在主持實驗室,將近四十年光蔭,幸助老師大半人生都奉獻給了海洋。

這次引發關注的桃園藻礁,他早在十年前就開始主持一系列研究。老師不只清楚觀新、大潭、白玉藻礁的情形,還為了在桃園海岸建構生態環境監測、評估與分析標準而長年奔走。

今年,幸助老師更與邵廣昭老師一起,為海洋保育的監測訂定規範,盼能建立長期且永續的海洋生態環境。

「其實台灣對於珊瑚棲地調查非常少。」幸助老師說,台灣以往的珊瑚調查都只著重在墾丁、離島,甚至不知道何謂「藻礁」。1998年戴昌鳳老師受中油委託首度調查桃園海岸時,才知道桃園現在是藻礁生態,那時受矚目的「桃園藻礁」,其實就是現在的觀新藻礁保護區。

而外界矚目的大潭藻礁,其實是 2015 年以後才生態漸豐。當年因為凸堤效應改變了海岸淤沙,加上有雙颱侵襲北台灣,大潭地區漂沙被沖走露出底下礁體,殼狀珊瑚藻得以附生上去,建立新的棲地。

#大潭藻礁就是藻礁生態能夠復育的最佳案例

大潭藻礁短短6年,從沙灘到藻礁復甦,歸功於當初幸助老師與許多人,共同協助觀新藻礁成立保護區的遠見。

「我們認為南邊的觀新藻礁是桃園的『種源庫』,因此成立了保護區。」幸助老師解釋,不管是殼狀珊瑚藻,或是柴山多杯孔珊瑚,他們的幼生個體都是隨著海水移動。如果大潭藻礁可以短時間內出現生機,那南邊的觀新藻礁保存的種源才是真正關鍵。

「我當然贊同保育藻礁。」老師認真地說,「但保育與復育,不是畫一塊地隔絕人類就可以了,反而人類應該要去想,我需要用到土地,但我可以怎麼兼顧環境生態。」

保育最重要的觀新藻礁是大前提,接著我們該思考,如何進一步照顧整個桃園、甚至整個台灣的海岸。最重要的是持續監測、做基礎研究,還有積極減少污水排放與漂沙問題。老師說,生態與開發不是零和關係,人類會破壞環境,可是人類也可以是環境永續的力量。

然而,監測系統與研究計畫都所費不貲,錢從哪裡來?幸助老師提出一個專家觀點:如果讓中油有條件開發,除了規定工程要盡量避開藻礁,中油還必須每年撥款給藻礁保育計畫。持續研究、監測,反而比單純劃禁地不准人類靠近,更能保育與復育藻礁。

#藻礁保育與經濟發展共存共榮

中油的三接計畫,本來目的就是減少空氣污染,減少空污可以降低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的衝擊;如果中油還為藻礁的保育、復育永久提供經費,那三接將成為環境永續的典範。幸助老師是把中油這個「人的角色」放進生態裡思考,不用對抗的觀點看待,才得出人與自然的共處之道。

我們可能改變了環境,但就像大潭電廠可能影響了鄰近漁場,大潭電廠同樣也造成大潭藻礁出現生機。在地小人稠的台灣,我們很難避免開發大自然,可是人類帶來的改變有好、有壞,每一次利用自然資源時,我們都該盡力找尋對生態衝擊最小的方案,在改變之中,摸索出與大自然的永續相處之道。

誰說藻礁保育,不能與經濟發展共存共榮?

 

< 資料來源:黃適卓 @shihchohuang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