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貨幣熱 莫被中國牽著走

 

近月來,很詭異地,台灣的平面媒體霍然掀起一股「數位貨幣熱」,有關「數位貨幣」的報導幾乎天天出現,大肆宣揚各國央行都如火如荼地搶數位貨幣的發行與研究。

去年十月十日,經濟日報報導美國聯準會等七個主要國家央行所組成的小組,已經草擬發行央行數位貨幣(CBDC)的關鍵原則,希望能趕上中國腳步。自由時報也報導我國央行在去年六月完成銀行間大額交易的「批發型CBDC可行性技術」研究,目前全球已有八成央行著手這類研究,國際間央行對CBDC的態度亦轉趨正面。問題是,台灣的金融媒體為何會出現數位貨幣熱潮,而非日本或美國?

中國是提倡「數位貨幣」的先驅,人行的數位貨幣研究始於二○一四年,二○一七年進一步成立相關研究所,去年四月宣布數位人民幣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會場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北京認為數位貨幣技術成熟,可針對「一帶一路」的借款和交易都使用數位人民幣,如此就能繞過以美元為清算貨幣的SWIFT系統,可見中國人行加速數位貨幣之推展,意在挑戰美元霸權。北京一位數位貨幣研究員指出,「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可能會集中在數位金融領域,數位貨幣或將是終極戰場」。

到底數位貨幣是什麼?廣義來講,以電子化方式實現的貨幣就是數位貨幣,如利用手機、平板、透過網路交易的皆屬之,第三方支付如Google Pay、Apple Pay、網路銀行所使用的貨幣,都可算是數位貨幣。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表評論稱「中國需要成為第一個發行數位貨幣的國家,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減少對美元支付體系的依賴」。但這裡中國人行所稱的數位貨幣,其實只能稱為人民幣支付數位化的一種改良或支付新制,所支付的貨幣仍然是「不稱為人民幣」的人民幣。數位貨幣不管如何,仍然必須建立在消費者對數位貨幣發行機構,如銀行或國家央行的信賴機制之上。意義上,人民銀行自稱的數位貨幣與國際所通用的「美元」無實質上之差異,所差的是「人民幣」與「美元」的稱呼及幣值不同而已。

隨著中國經濟之羽翼日豐,人民幣與美元的戰爭日趨熾烈,台灣要站在哪一方?「人行數位貨幣」或許我們可將其稱為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現金卡較為貼切,「數位貨幣」只是北京耍嘴皮的大外宣而已。「無現金社會」是數位專制政權控制人民思想、經濟行為之極致,絕非自由世界追求之目標。我們實在無須隨北京之音樂起舞,為虎作倀。

(作者為國家安全會議前諮詢委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