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將新聞工作權威性讓渡給社群平台

 

這兩年開始尋找podcast新聞節目,然因商業模式仍以業配為主,很難找到更新頻率高、內容豐富的,於是退而求其次,固定聽起笑聲比較不那麼刺耳、由台北市議員呱吉製作的《新資料夾》系列。

這其實是個拿新聞當娛樂的節目。當代傳播媒體最重要的表現形式就是娛樂,不獨戲劇、音樂、綜藝,各種談話節目甚至新聞,都包含大量娛樂元素,甚至以娛樂為主軸,不讓閱聽人情緒跟著起伏跌宕就不算成功。

《新資料夾》系列就是專門用新聞來娛樂聽眾的節目。呱吉的助理采翎每集會準備一些網路上找來、娛樂價值很高的新聞,與呱吉一起分析當中的誇張滑稽之處。但調性如此嘻皮笑臉的節目,卻常聽到呱吉在采翎唸完一則匪夷所思的新聞後,追問這是不是假新聞?

儘管娛樂成分高過新聞,呱吉與采翎亦非新聞工作者,但並未在真實上讓步。如果連事實確認都做不到,後面的討論分析、嬉笑怒罵就完全沒有價值。然而,現今新聞工作者卻常在不知不覺間,把自己該做的工作和責任交予社群平台。

英文學術期刊《資訊、傳播與社會》一月底刊出一篇〈合理化平台:新聞工作者讓渡權威性給推特的證據〉(Legitimating a platform:evidence of journalists’ role in transferring authority to Twitter),研究指出,新聞工作者正在把權威性轉移給社交平台。研究以二○一八年美國逾百家新聞媒體的內容語料庫為分析對象,發現新聞工作者把社群平台上的東西直接當作內容,而非待查證的新聞來源。新聞如果是一項專業,它的基礎就在於真實。真實不會自證,必須通過查證而來,之後才能據此分析、評論和提供指引。

近年常見標題帶有「網曝」、「網驚」,作者不明只寫「整理報導」、「綜合報導」之類的新聞,就是典型的直接以社群平台內容當作報導,很少花時間查證,不得不懷疑是否存有把真實性的責任推給社交平台、網友的心態。也許這類內容大量出現與媒體求生策略、分工有很大關係,從事新聞的人不屑也沒有力氣弄社群,社群編輯又看不起新聞生產端的內容與產量,於是大量沒人負責的內容,成為新聞媒體維持流量的手段。

當新聞工作者把內容核實的權力讓渡給社群平台,社群平台又基於營利模式,不能也不願強化核實責任,受害的是誰呢?媒體不可信,平台不負責,就沒有可靠的資訊來源,讓民主社會的公民能據以判斷支持什麼樣的政策,民主也就成了膝反射,平台使用者很容易被操控成自乾五、小粉紅。

當然責任不只有新聞媒體和社交平台。在人人都能夠使用社交平台傳播資訊的時代,當個不被情緒左右、為轉貼內容負責的資訊傳播者,也算是我們這些無名的渺小個體能為民主社會所盡的一點心力。

(作者是世新大學傳播博士)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