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現象

滿州國是一九三○年代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的國家,一九四五年隨二戰結束而終結。中華民國以「偽滿」稱呼這個短暫存在的國度,但列強多國在中國東北的文化形貌仍然存在,成為歷史的一部份。如果滿州國還在,今天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大英帝國之鑑是文明歷史,中國民族主義者不會想這樣的問題,「厲害了我的國」怎麼會有這種問題意識。

昔日的滿州國,其實不只是滿人地方,移入的漢人也多。日本殖民下的台灣,有許多台灣人去滿州發展,在滿州國政府出任要職的也大有人在。孫運璿出身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就在滿州國,戰後來台的他,偕同台籍、日籍、中國來台工程師和台南工業學校、台北工業學校數百名學生,合力復建被戰火破壞的台灣電力工程。技術官僚的他較沒有政客色彩,從台電而至政府閣員、行政院長,有其風範。

台灣獨立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外,對中國人民是好的。滿州國若仍然存在,對中國也不一定不好︱︱脫離日本的控制,成為滿人的國家,說滿大人話,同語不同國。避免中國大而無當,或許還能促成蒙古族、維吾爾族、藏族形成聯邦,改變以人民民主虛名支撐的中央集權專政,這種想像放在中國人的腦袋裡何妨。在中國之外的台灣,是既定的存在,一種新思維。

中華帝國的歷史與羅馬帝國後歐洲的歷史,分別是政治體一統和分離的歷史。歐洲的多國化,無礙於文明社會的一體性。亞洲大陸的秦併六國朝向一元中心,期間蒙古人、滿人統治,革命後仍無法走離獨裁專制,只是換成黨國。民主、自由、人權的近代文明性已成普世價值,但不容於中國的右、左國家體制。國家是為人民而存在,但在中國,人民似為國家存在。蘇聯時代,中國也在鐵幕內。走資化後,美國聯中制俄。現在,美中反目,中俄又聯合制美。中國作為棋子或下棋者,思考的也不是人民的福祉。

清帝國戰敗,割讓李鴻章口中「鳥不語、花不香、男無情、女無義」的台灣給日本。中華民國亡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後,僥倖得以代表盟軍接收、進佔台灣,維繫流亡政權。新世代已形成台灣人意識,有台灣共同體之感。民主化後,長期壟斷統治權的中國國民黨並未朝向新共同體建構努力。中華帝國藏在共產主義極權體制的意底牢結,以國家之名,威脅併吞中華民國代表接收、進佔的台灣。帝國現象是解構而非建構,中國反其道而行,是文明反逆。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