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洩憤之後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右)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左)十六日在美日防長會談中確認,一旦台灣「有事」,美日將「密切合作」。(取自岸信夫推特)

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右)與美國國防部長奧斯汀(左)十六日在美日防長會談中確認,一旦台灣「有事」,美日將「密切合作」。(取自岸信夫推特)

美中阿拉斯加會談結束,這場為期兩天的外交陣仗之所以要以這樣的方式對外展示,其實說明了兩大趨勢,一是習近平期待拜登「撥亂反正」,修正川普「一意孤行」的願望已經徹底破滅,美中對抗的格局業已結構化;二是中國強調「今後要走自己的路」的內容毫無新意,就是繼續訴諸百年恥辱與民族主義,例如楊潔篪的洩憤式演出,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共產黨在中國統治下去的正當性。

針對前者,一言以蔽之,就是拜登政府繼承了川普路線,並且執行得更加效率並技巧,包括美國將在會後與盟國進一步討論未來共同的行動。至於後者,無庸置疑,習近平政權挾持了中國人民,把中國帶進國際對抗的深淵,使得中國欲求文明崛起,機會益發渺茫。這種廉價的手法一點也不讓人陌生,可以說是毛澤東時代邪惡美帝的遺緒,換句話說,中國正在大走回頭路。

在這樣的國際現狀下,台灣的機會與威脅是什麼?顯然是政府最突出的功課,人民也理應建立普遍的基本認識。首先,台灣海峽的安全穩定,日漸成為全球主流共識,不再只是過去美中交鋒的尖銳議題;箇中的區別,最巨大的變化就是若干國家逐步從「隱性防中」走向「顯性抗中」,不再基於各種考慮而含糊其辭,這在避免中國解放軍因事態不明產生誤判。

一個重要例證就是,美日在上週的兩國國防部長會議上作出結論,一旦台灣「有事」,美日軍事部門將「密切合作」,這個議題甚至是美國主動提出。猶記所謂的「周邊有事」,當年是一個極為漫長的國際角力過程,日本一直扮演著焦慮不安的主動方,美國歷任政府,不論民主與共和黨,幾乎以中日之間的調停者自居,所謂的「周邊」含括內容,更是可做不可說的禁忌,不論是一九九八年的防衛指針如此,二○一四年的防衛新指針亦然。今天,「台灣有事」被名正言順地提出來討論,國務卿布林肯也公開宣示中國若動武,美國不會坐視不管,必要時將進行反擊,台灣國民必須認知這個發展的嚴肅性,以及我們自身該有的責任與義務。

其次,不只是軍事同盟,穩固的國際架構也帶來經貿合作的新視野,這是國力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台灣如何突破與民主大國的貿易壁壘,絕對是當前的艱鉅挑戰,需要朝野政黨放下歧見、公民也必須擴大理性對話,否則我們將繼續陷溺在無謂的內部虛耗之中,錯失大好的機會之窗。

前不久的中國禁運鳳梨事件,是很好的教訓。台日之間並未達成協議,台灣的鳳梨銷日本,仍維持十七%關稅,這個妨礙台灣優質產品往先進國家爭取市場的負面因素,為什麼遲遲無法拆除?涉及到台灣有沒有做好準備與主要國家達成區域貿易協定或雙邊貿易協議。二○一八年的日本核災區食品公投,是一個無視科學的集體貿易歧視,不料所謂的美萊豬公投今年再次成案,這些成分複雜的動員,導致的後果,多數人恐怕並不清楚,那就是台灣許多產品失去在國際攻城掠地的優勢,被迫在中國的佔比偏高,或耽於中國市場的低門檻,隨時面臨貿易霸凌的風險,也只是剛剛好而已。

世界正在劇烈重組,處在順風位置上的台灣,可以預見前景的可盼,我們的政府有多少的引領,我們的國民有多大的眼界,將決定大家能否開創自己的命運。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焦點評論》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