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五四三,政治五四三

寧靜革命不能只政治,文化更重要。由內而化的社會覺醒才能形塑進步新社會,建構新國家。(資料照,記者鹿俊為攝)

 

 

台灣的新聞媒體充塞演藝人員五四三狗皮倒灶的報導,三不五時羶色腥的勁爆更歹戲拖棚。說是迎合大眾胃口,其實也拖累新聞媒體的格局。國民的視野和品味,在這樣的意義框架形塑下,會怎樣?可想而知。大眾消費社會緣於經濟成長,國民所得普遍提高,階級的某些藩籬被打破,一般人大多可以購買所需,但買些什麼的需求性,常受到宣傳、社會風氣的影響。文化商品言不及義,反而造成流行現象。這似不可避免,但反思的聲音應該要有。

一九七○年代的日本,對國民投注太多時間看電視,有「一億人口白痴化」之論,憂心視野受到不良影響。經過明治維新影響的日本人,戰後美國化比歐洲化重,新的世代對思想深度的要求不若從前。其實,是多元、分眾化,有羶色腥,也有深層知識教養。出版界能維持某種高度,「岩波書店」仍在、《文藝春秋》仍在,文化的百年事業耀眼,不能不說確已形成文明國家的條件。

不是說不能存在適合大眾性、娛樂化的休閒文化,但不能只偏頗於此,零食當正餐。戰後台灣的黨國教育,對國民養成的本國語文教材,偽聖人化、偽愛閾性,缺乏真摯,形同滿口仁義道德,實際是滿地痰的言行不一。法國的中學生講授哲學,台灣長期以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灌輸食古不化的忠黨愛國道理,學生背誦只為應付考試,缺乏思考和決斷力。雖然,順民化不是有權力的人說了算,可是,大部分國民的理性、感性被傷害了。考試用的生活無用,國民人格的知識和教養「放佇腳脊背」。出社會的另一套,演藝五四三氾濫成災,「教歹囝仔大小」,政治也常演藝化、五四三起來。

台灣的大眾傳播媒體從黨國體制壟控宰制解放後,與進步社會結合的體質未盡形成,加上部分仍迎合趨附中國,未能在地轉化,無法真正做為國家發展視野的燈塔,也不能成為國民意識的指針。大眾傳播媒體做為第四權,相形於行政、立法、司法,其實是國民離開學校,走入社會,最重要的認識、記錄、思考、批評的鑑照窗鏡,不是演藝五四三的載波台。台灣在追尋建構正常國家的進步之途,大眾傳播媒體有更重要的角色和更崇高的使命。演藝五四三、政治五四三,可以休矣!寧靜革命不能只政治,文化更重要。由內而化的社會覺醒才能形塑進步新社會,建構新國家。(作者李敏勇,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