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高低估如何判斷?論人民幣匯率霸凌問題

四十年來(1980~2020)亞洲各主要出口國匯率之變動表(黃天麟製表)

 

最近台幣升值趨猛受到熱議。數月前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表示,新台幣匯率廿九防線一破,業者都將做白工,但去年十月就突破廿九元兌一美元,向廿八.五元邁進,然而台灣機械大廠股價都創新高,為什麼?因為主要競爭國韓、中、日幣對美元均相對升值。所以匯率之是否高估或低估,還得看競爭對手的匯率,只要能同步升貶,新台幣升值就無可大驚小怪。

另一個判定匯率是否高或低估的主要依據,則是「觀察期」,比較一個月或兩個月沒有意義,要用較長時間去觀察,起碼一年,更精確的是十年、廿年,甚至四十年。一個國家有沒有用匯率獲取不當競爭力,使用四十年觀察期的走勢最為明顯。請參閱下列四十年來各國匯率升貶度表。

由上表可一目瞭然,以四十年走勢言,日円在亞洲大出口國中是最強勢的貨幣,也是日本經濟遺落卅年的主因。台幣也是長期對美元升值的國家,也因此引發廠商西進,讓經濟起落不定,韓國是利用東南亞金融危機,及二千年網路泡沫經濟大貶的國家,藉此打垮了日本三洋、東芝、台灣DRAM、面板產業,中國即是操縱匯率,以匯率紅利崛起的最佳範例。四十年觀察,我們應該獲得一個明確答案,即中國才是長期的匯率操縱國、韓國次之,台灣、日本不是。

令人嘆息的是,世間總有因循守舊的專家,認為人民幣雖然在一九八○年代大貶,但其效力早已在往後的十幾年中由工資之調升、進口物價之上升及通貨膨脹所抵銷,人民幣已處於合理價位。持此立場者大有人在,包括國際貨幣基金(IMF)及美國商務部許多官員。

事實真相是,當今人民幣仍低估約卅五至四十%,因被物價、工資稀釋的,只限於部分工資與物價、房價而已,仍有許多經濟要素以「差點」(Handicap)「溫存」其「匯率紅利」。日前南韓與中國間交鋒的泡菜戰,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南韓是「泡菜宗主國」,但二○一四年南韓進口泡菜九十九%是中國產,主因是價格。我們還可以列舉數以千計的例子,如果在中國製作都比在日、美便宜,毫無疑問,這是「人民幣低估」的結果,試問︰若人民幣匯率升至三元人民幣兌一美元,中國泡菜還能大量出口南韓嗎?中國去年還有五三五○億美元貿易順差,是從哪裡來的?

冀望美國的財政金融官員在判定匯率高估、低估之時,除「短觀」外,進一步以「長觀」看匯率,才能正確認識人民幣低估的問題。

(作者是前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黃天麟

黃天麟
1929年出生於澎湖。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台灣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第一銀行董事長、國家安全會議諮詢委員、國策顧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