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責防疫」來自兩個盲點

日前,蘋果日報刊登了現居新北市八里的路透前南亞、北亞總編輯Phil Smith的投書〈苛責防疫:一位在台英國人的疑惑〉。該文邏輯清晰,論點明確,結論說:「台灣是一個年輕的民主國家,在此次疫情中的表現,在我看來是全方位的勝利,這個國家的國民,包括反對黨,都應該有這個體認。」

個人認為,台灣社會的「苛責防疫」心態源自兩個盲點。其一是在野黨在政策與視野各方面都提升無方,更無視國際現況,因而淪為為反對而執意反對。

其二是民眾及媒體普遍患有根深柢固的「零的迷思」。零的迷思猶如大小考試一律追求滿分或第一志願,以為人生和社會都可以永遠在事先劃定的範圍之內及固定的軌道之上運行。

追求「零檢出」和「零確診」就像一位資優生(及家長)為要求考試永遠滿分而付出龐大代價,因而失去了其他許多面向的可能性和多彩多姿。更何況,零檢出是一種不符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概念,過度執迷其中容易淪為偽科學。

如果社會整體不堅持零確診,但做到感染人數在醫療能量照顧範圍之內,衛福部及醫護人員應可以走出一條更長遠和更寬廣的道路,並能以更多心力思考和佈局如何開發疫苗,和疫苗接種的優先順序等大局。

個人覺得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其實不用每天召開記者會,指揮官更無須每天親自上場說明。除非有突發嚴重狀況,每天藉由媒體公布和每隔幾天召開一次疫情說明記者會,應該就足夠了,民眾必能諒解。

適當的休息,是為了走更長的路。保持彈性,是為了勿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感謝醫護人員一年多來的高度警覺性、堅實專業能力,與富於同理心的責任感。

(作者為交通大學物理研究所及電子物理系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