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說錯了?

 

日前我在民報網站發表〈天能從我願否〉一文,評論國內媒體以及官方經常漫不經心,出現誤譯及硬譯英文用語現象,最後更指出時下到處可見之「保持社交距離」中譯欠通,而呼籲主管單位從速更改,以免讓政府繼續失面子。

​國內對外國政府機關稱謂,以及對其政府官員職銜,常有錯譯和硬譯之失。事雖不大也仍屬不正確資訊,容易製造錯誤印象。示意圖/截取自PM's Office of Japan Twitter

​國內對外國政府機關稱謂,以及對其政府官員職銜,常有錯譯和硬譯之失。事雖不大也仍屬不正確資訊,容易製造錯誤印象。示意圖/截取自PM's Office of Japan Twitter

 

但我這呼籲也是石沉大海,未見官方做出反應。不過此亦不足為異,官場作風本來即是錯也要錯到底以免損及威信。而這傳統也不因政黨一再輪替而動搖。然而這一現象非關本文主旨也即點到為止。

本文所討論者,是國內對外國政府機關稱謂,以及對其政府官員職銜,也常有錯譯和硬譯之失。事雖不大也仍屬不正確資訊,容易製造錯誤印象,所以仍以儘量釐清為宜。本文也即挑檢幾項最常見案例做一檢視。而引發我這一動機因素,是在報端所見「戰爭部長」這一誤譯。

本年元月10日《自由時報》刊載一段有關彈劾川普新聞,提及1876年美國曾有「戰爭部長」貝卡納普辭職後仍被提出彈劾往例云云。在此所謂戰爭部長應是陸軍部長之誤。

望文生義亂譯一通

要知美國早年並未以陸軍即ARMY之名稱謂現代之陸軍師,而是稱以WAR DEPARTMENT,陸軍部長亦即稱SECRETARY OF WAR。時報譯者想即是看到原文部長職銜有WAR一字,即望文生義譯為「戰爭部長」,未能想到從中國本土時代到現在,從未有媒體使用這一古怪職稱。此外部長全銜也有「秘書」(SECRETARY)一字,若遇上真正離譜譯者,或也可能將部長譯為戰爭秘書矣。

若論錯譯和硬譯之害,我本人童年即曾受到誤導,堪稱資深受難者,也具見這一流風源遠流長,不是「中華民國在台灣」 之後才出現。而很巧者是,我當年受害事件,也牽涉到 SECRETARY這一字句。

事源我從小即是福爾摩斯迷。探案全集裡有一案件是有一重大公文失蹤,首相攜同一位「外交部秘書」拜訪大偵探求助。我當年看到書中所寫兩人交換意見,即感覺不大像小小基層職員和堂堂首相對談,心中也就此留下一點疑問。

多年之後我讀著作原文,才發現所謂外交部秘書,其實是外交部長或國人所慣稱「外相」。錯譯之產生,是英國外相稱FOREIGN SECRETARY頭銜既有外事或外交之FOREIGN,又有秘書之 SECRETARY,譯者也即不假查證譯成外交部秘書而誤我數十年。

當年在中國本土,多數國人普遍缺乏國際知識,福爾摩斯探案譯者有此類閃失,也是多少可以諒解。如今在台灣是資訊發達,類似錯譯和硬譯,實在不容其經常出現,以免損及本國文化界形象。

國內新聞報導,時常出現「高級專員公署」和「高級專員」之稱,如甲國在乙國之「高級專員公署」或派駐乙國「高級專員」如何、如何之類資訊,常讓廣大國人一頭霧水,不知是何等性質機構或何等官員,可能也納悶何以從未聞美國在他國設有該等公署,也未聞日本有派駐外國該等專員。

「高級專員公署」即是大使館

實際這兩者皆是用於大英國協會員國之間稱謂。「高級專員公署」是大使館,「高級專員」即是大使。大英國協捨此國際通用外交名詞不用,或是意在凸顯彼此關係不同,不是外人。但國內媒體仍似以採取意譯,稱為大使館及大使較為合宜,以免讓國人不知究何所指。

較諸「高級專員公署」和「高級專員」更易誤導國人者,是「國務卿」這一譯名。

1941年5月23日,時任駐美大使胡適曾在日記寫到「外長HULL約去談」,所指即是國務卿赫爾約他談話,建議把日本拉出德日義軸心聯盟。為此曾有朋友譏諷胡氏,意謂虧他還是知名學者,居然將國務卿誤稱為外長,我聽後只有暗暗苦笑。胡適並沒錯,多年來國人反而都錯了。所謂國務卿,實際也僅只是外交部長,全不等同其他國家總掌國務的總理。

國務卿只是外交部長

國務卿這一稱謂,我不知起自何時,但聽去很有大清或北洋味道。其定名緣起,無疑是原名 SECRETARY OF STATE有國事或國務之意,所以即如是命名,而不知此處之國事國務,是純指對外事務,全不涉及國防、司法、財經等各領域。

可嘆國民黨和共產黨枉稱革命政權,對這一君主時代意味頗濃國務卿之稱,仍是一路沿用不誤。而積習既成,今天在台灣要改恐也難,本文提出質疑,恐也只能是立此存照而已。

本文以及前篇〈天能從我願否〉,所談皆是針對英文名詞字句之錯譯硬譯,並非足以動搖國本嚴重現象,長篇大論,或有無聊之嫌。但這一現象也頗足顯示當今國人之處事漫不經心,得過且過心態,不是以今天處境宜有表現。本文亦即藉此以例為證,籲請國人有所反省警惕。居安猶須思危,何況今天台灣絕對遠談不上安?


2021.2.7,美國國務卿(即外交部長)布林肯(中)歡迎美國總統拜登(左)、副總統賀錦麗(右)到國務院說明美國的外交政策。圖/擷自布林肯推特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敏洪奎

敏洪奎
1972年曾以筆名「孤影」發表<一個小市民的心聲>,被當時執政當局引為宣傳利器。後因感嘆執政者保守極權毫無進步,開始為文呼籲外省選民放棄敵視心態,理性面對本土化的大浪潮。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