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改名,有何不可?

行政院積極推動組織改造,以符合台灣社會發展與需求,值得讚賞,但在野的中國黨只特別關注,故宮由二級機關調整為三級機關,是否「降格」、會不會改名「華夏博物館」,看影就開槍,痛批是「去中國化」的想法,不啻說明了「故宮博物院」的存在,是在台當宣傳「中國化」的樣板和看板,國民黨證明自己才愛搞那種意識形態。

故宮博物院外觀(資料照)

 

世界知名的大英博物館,非疫情期間,一年約可吸引六百萬的參觀人次,館藏豐富,高達八百萬件,但大部分都是因為戰爭或從國外拿來的,大英博物館不會因為藏品的來源地不在英國,就不取名「大英博物館」。

故宮的外觀富含中國宮殿元素,館藏許多來自中國北京的紫禁城,但我們有我們自己的主體性和文化、文物的詮釋權,取名故宮,反而顯得是自我矮化,沒有骨氣的表現。現今「故宮」的存在,大大滿足了國內藍營勢力的「一個中國文化,各自表述」的幻想,更是討好了來台的中國觀光客的虛榮心,徒長中客的志氣,真是踐踏國格,英國的大英博物館能,同樣名列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的故宮,為何不能取符合博物館專業或在地的名字,加強台灣的世界能見度和觀光行銷?

讓文化的歸文化,屬國家的歸國家,北京既然是世界公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擺脫黨國時代「紫禁城」的舊包袱,展現民族自信,提升自主性和光榮感,我們就別再叫「故宮」了。

(特約領隊導遊)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