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勝選的關鍵與選舉人制度的由來

 

從已掌握的選舉人票看來,川普要勝選並不容易。不過他現在有衝勁、士氣高昂,拜登陣營士氣低落,川普當選連任的機率相當高。圖/擷自川普臉書

從已掌握的選舉人票看來,川普要勝選並不容易。不過他現在有衝勁、士氣高昂,拜登陣營士氣低落,川普當選連任的機率相當高。圖/擷自川普臉書

 

再過三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日,選情仍然撲朔迷離,這種詭異情況史上難得一見。主流媒體包括CNN 與紐約時報的民調,都顯示川普落後拜登10%。但是,從不同角度觀察與分析,卻看到完全不一樣的情況。

從議題的觀點,民調顯示,目前美國人最關注議題排行第一位是「法律與秩序」,占比超過40%。排在第二位的是「重振經濟」,占比超過30%,而「疫情控制」排在第三位,只有15%。前二項「法律與秩序」與「重振經濟」都是川普的強項。因此議題導向的選民應該會投票給川普。

論候選人的「活動力」,川普遠勝於拜登。川普一直都在跑行程,時常一天參與三場競選活動,每場都有數萬名的支持者參加,場面非常狂熱。相對的,拜登的活動很少,常常整天都沒有行程。造勢場合也只有數百名支持者參與,場面非常冷清。再者,川普的支持者的熱情程度遠勝拜登支持者。川粉們參加活動時,常常提早十幾個鐘頭到現場,狂熱的程度不輸於一場搖滾樂團的音樂會。

在幾次的統計數據顯示,參與川普競選活動的支持者中,有約1/4是非共和黨籍,也有約1/4在2016年沒有參與投票。還有,在新登記的選民中,登記為共和黨的人數比民主黨多。從以上的跡象得到的結論是,川普應該會贏得連任。

川普勝選的關鍵在搖擺州

過去二、三十年累積下來,民主與共和兩黨的領域逐漸固定下來。民主黨常贏的州稱為「藍州」,共和黨常贏的州稱為「紅州」。川普應該會贏得全部的「紅州」,一共有179選舉人票,距離270選舉人票還差91票,就要靠贏得「非藍非紅」的搖擺州來彌補。8大搖擺州及它們的選舉人票如下:

(1)俄亥俄州 Ohio 18票
(2)愛荷華州 Iowa. 6 票
(3)北卡羅萊納州 N.Carolina 15票
(4)佛羅里達州 Florida 29票
(5)賓夕凡尼亞州 Pennsylvania 20票
(6)密西根州 Michigan 16票
(7)威斯康辛州Wisconsin 10票
(8)亞利桑納州 Arizona 11票

2016年川普在這8州全勝,現在情況是從(1)至(5)川普微幅領先,(6)至(8)拜登微幅領先。假如川普贏得(1)至(5)共5個州可得88選舉人票,仍然還短缺3票。必須從(6)至(8)共3州中至少贏1州來彌補,才能贏得選戰。從數字看起來,川普要勝選並不容易。不過他現在有衝勁、士氣高昂,拜登陣營士氣低落,川普當選連任的機率相當高。

選舉人制度的建立與改進

1776年美國打贏了獨立戰爭,開始制訂憲法。美國的領土廣闊,當時的交通與通訊還相當不便,不能實行全國性的同步投票,只能採取間接投票。制訂憲法的先賢們又不要,把選總統的重任交給國會議員,因為這樣有違背三權分立的原則。於是創立選舉人制度,由各州人民選出選舉人,再由選舉人到首都選出總統與副總統。

選舉人票數怎麼分配?每州選舉人票數是該州「國會參議員加上眾議員」的總數。全美國共有435席眾議員,100席參議員數,加上3張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選舉人票,共有538張選舉人票,候選人須取得最少270票才能當選。

當交通與通訊改進後,選舉的方式也跟著改變。現在各州選票上的名字是總統候選人,而不是選舉人,再由勝選者指定選舉人。選舉人仍須在指定的時間到首都,選出新總統與副總統。

各州在舉辦選舉之後,如何分配選舉人票,由各州自行決定。目前,除了緬因州(Maine)和內布拉斯加州(Nebraska)有不同的公式計算「選舉人票的分配」以外,其他各州均採「贏者全拿」制度,即某候選人在該州贏得最多選票,可獲全部選舉人票 。這樣可以吸引候選人對該州的重視。


再過三天就是美國總統大選日,選情仍然撲朔迷離,主流媒體包括CNN 與紐約時報的民調,都顯示川普落後拜登10%。圖/擷自維基百科,公有領域,川普臉書,民報合成

 

選舉人制度就是「州權」的展現

這種特殊的選舉制度產生了所謂的「不公平」現象,小州的選票比較有價值,因為相對於大州,相同人數的選民可以選出比較多的選舉人。歷史上已經發生好幾次(包括2016年的總統大選),候選人得票數比較多,但是得到的選舉人票反而比較少,而輸了選舉。不過,這並不是創國先賢們的疏忽,而是他們有意給小州的優惠。

早期,英國先後在北美洲東岸建立十三殖民地。這些殖民地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也培養出人民的「自治意識和能力」。十三殖民地團結起來打贏獨立戰爭後,變成美國開國的十三州。在制定憲法時,特別注重「州權」,因此美國的主權是「州」與「聯邦政府」共同享有的。選舉人制度就是「州權」的展現。

< 資料來源:《民報》【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