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主視覺的歷年改變

【雙十主視覺的歷年改變】
 
開始評論前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年初我受邀到台中一間高中公民課分享我的從政之路,現在的高中生又比我作為高中生時有更多自主的想法,也非常樂於提問和互動,我印象中最深刻是我問了在座高中生以下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們認為我們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請舉手。」幾乎班上所有人都舉手了。
第二個問題:「你們認為我們的國家叫台灣的請舉手。」一半的人舉手。
第三個問題:「你們認為我們的國家叫中華民國的請舉手。」沒有人舉手。
 
這代表現在的高中生有一個共識,我們是一個國家,但有一半的人對於自己的國家叫甚麼名字沒那麼確定,但無論如何,在他們心目中並不是叫中華民國,為什麼討論這些事重要?因為台灣目前正需要的,便是凝聚我們對台灣成為一個主權獨立國家的共識,也因為那些更年輕一代的疑惑,讓我更堅信,關於國家、國名、國族意識的討論,是我們不能再迴避的議題。
 
那10月10日中華民國的國慶日,是我們台灣人對於國慶日的共識嗎?
 
在參與政治逐漸對台灣過去的歷史真正有所了解後,對我而言,中華民國就是由來台殖民的外來政權-中國國民黨所創立的國號,而對其所設立的「國慶日」當然也沒有共感。
 
但就目前社會現狀來說,年復一年的舉辦著國慶,中華民國政府慶祝國慶日仍是社會的共識。但所謂「國慶」,如上所說關乎台灣人的自我認同,「到底是哪一國的國慶?為誰慶祝?」仍是爭論不休的話題。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擺脫中華民國加諸在台灣上的枷鎖?
 
接下來,我們從歷年來所定調的國慶主視覺中,可以看出政府對於台灣主體意識、美學及國家認同感的沿革,從歷年的國慶日主視覺設計可以看到,過去國民黨執政時期,國慶視覺多以中華民國國旗的「青天白日滿地紅」做為主要意象,並不看重與台灣的連結性(可以說幾乎沒有台灣意象),未深入台灣民情,難以讓民眾產生共感,從設計專業的角度來看,2012-2015年的美學可說是慘不忍睹。
 
而2016從政黨輪替後,在美學上能夠看到明顯的變化,值得一提的是,主視覺擺脫過去國旗配色的限制,以更現代化的設計接近人群,不只在美感上有所提升,更脫開「中華民國」的束縛,在社會共識和國家認同中找尋平衡點。從2017年開始,國慶日更訂定加深台灣意象的主題「better TAIWAN」,更以台灣人熟悉的「茄芷袋」配色,以「編織」作為設計理念,象徵台灣人團結走向共榮,從台灣民情中尋找生活元素,更像是一個凝聚社會共識的過程。
 
而後的歷年,總統府都會設定一個主題,2018年的「TAIWAN TOGETHER」、2019的「攜手世界 台灣耀飛」,而今年(2020年)則是以「民主台灣 自信前行」為主題,對於今年的雙十國慶主視覺,雖然我的看法仍和護照改版相同,在意識上認為這是一個「還可以更好的版本」,但對於這歷年的變化,再再強化國慶與台灣的連結,也能由此看出台灣主體意識抬頭。
 
我回頭想著在教室中的我,新一代年輕政治工作者,能回應給下一代,或者想要留給下一代怎麼樣的台灣?我想那便是「青天白日滿地紅」的中華民國,不再是社會最大共識,有一天它能夠變成過去式,並且凝聚在這座島嶼上的人們,我們對國名、國慶日、國號以及國旗有共同的想像,在未來被問起國家認同的時刻,毫不猶豫的舉起手,為我們共同打造的國家感到驕傲。

< 資料來源:李雨蓁 Lí Ú-chin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