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豬:Taiwan Pig 或是 Taiwan Pork ?

由於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肉即將在明年開放進口,農委會為了要幫助國人區分國產豬肉,以公開徵求投稿的方式,邀請民眾參與設計「台灣豬」的識別標章,現在初選結果已出爐,共有18件作品進入決賽,由民眾上網投票,選出最受歡迎的設計標章。

初選入圍的「台灣豬」識別標章(合成照/農委會提供)

 

這18件精美的作品當中,除了有兩件只以漢字「臺灣豬」標示之外,其他16件有標「臺灣豬」和英文翻譯。英文翻譯為 Taiwan Pig 的作品有6件,而譯為 Taiwan Pork 有10件。英文翻譯究竟是要採用 Taiwan Pig 呢?還是 Taiwan Pork 呢?如果這個標章是要貼在豬肉或其他豬肉品上,好讓消費者識別這是臺灣豬的肉品的話,那答案很簡單,Taiwan Pork 是也。為什麼呢?

我們台灣人一慣的想法是,豬就是豬,就只有一個詞而已,為什麼英語搞出 pig 和 pork 兩個詞?我們試把英語這兩個詞翻譯成台語或華語,就可看出它們的差別。英語 pig 翻譯過來是「豬」,是整隻的豬,不管是活的還是宰了的。而英語 pork 翻譯過來是「豬肉」,是已經切開來供人食用的肉品。在英式英語,pork 只是指生肉,不包括經過醃過或燻過的熟肉或臘肉;但是美式英語就好像沒分那麼清楚。無論是英式或美式,pork 就是指豬肉,不是整隻豬。你邀請人家來吃飯,餐桌上擺的不是整隻豬(pig),而是豬肉(pork)。你到菜市場或超市去買豬肉(pork),也不會買整隻豬(pig)回家。在台灣你可以看到整隻豬(pig)擺上的,大概是大拜拜的時候,在廟口擺著大豬公,而且口裡含著一個橘子(柑仔),表示它「被心甘情願」。

順便一提,在英文文法裡,pig 和 pork 兩個詞有一個差別:pig 是「可數名詞」(countable noun),而 pork 是「不可數名詞」(uncountable noun)。你可以說 a pig 或 two pigs 等等,但你不能說 a pork 或 two porks 等等,關於後者你可以說 a piece of pork(一塊豬肉)或 two pieces of pork(兩塊豬肉)等等。

其實在古代,英國人的看法和台灣人一樣,豬就是豬,在古英語(Old English)沒有 pork(豬肉)這個詞,要到中古時代,pork 才竄進英語中。事情是這樣的:在公元1066年,法國諾曼第(Normandy)的威廉公爵(Duke William)帶領諾曼第大軍,渡過英吉利海峽,入侵英格蘭,打敗英王哈羅(King Harold),攻克英國,建立以諾爾曼人(Normans)為主的王朝,將全英國的土地分封給諾爾曼貴族,威廉公爵從此被稱為 William the Conqueror(征服者威廉);史稱這歷史上大轉折點為 Norman Conquest of England(諾爾曼征服英格蘭)。

威廉公爵帶領諾爾曼大軍征服英格蘭(圖片來源:History.info)

 

這件事對安格魯薩克遜人打擊很大,他們淪為幾乎和奴隸一樣,做苦工服侍諾爾曼人。朝廷王宮中的國王貴族,以及國會、各地諸侯、甚至法庭,講的一律是法語,前後有三百年之久,於是大量的法語詞彙注入英語裡面,佔據了英語上層的詞彙。在農莊的牛隻是用英語稱呼(古英語 cū> 現代英語 cow),但是在諾爾曼貴族的餐桌上,牛肉卻用古法語的 boef 或 buef (意思也是「牛」),演變成現代英語的 beef(牛肉)。同樣的,在農莊的豬隻是用英語稱呼(古英語 *picga 或 *pigga > 現代英語 pig),但是在諾爾曼貴族的餐桌上,豬肉卻用古法語的 porc(意思也是「豬」),演變成現代英語的 pork(豬肉)。這就是 pig 和 pork 分別的由來。

在1819年,英國的歷史小說家 Sir Walter Scott(瓦特蘇格德爵士)出版了一本有關中古世紀的武俠小說叫Ivanhoe(艾凡侯),故事很精彩動人,好萊塢有將它改編成電影,這部電影的片名在台灣叫做「刼後英雄傳」,是由 Robert Taylor(羅伯泰勒)和 Elizabeth Taylor(伊麗莎白泰勒)領銜主演,我在中學時看了這部電影,使我為之深深著迷。

電影 Ivanhoe 的海報(圖片來源: Jazzmessengers.com)

 

這部 Ivanhoe 小說開門見山在第一章,就描述兩個安格魯薩克遜牧豬人(Swineherds ─古時候英國人養豬是放到野外,讓豬隻自己覓食,和牛羊一樣),他們在討論一個使他們困惑的大問題,為什麼我們看顧養大的豬(pig),宰了之後,端到侯爵(諾爾曼人)的餐桌上,卻叫做 pork,牛(ox)卻變做 beef?很可惜,電影的故事卻沒有將這段情節編進去。作者 Sir Walter 在這裡點出了英語在這個時期發生了大轉折。歷史演變對語言的衝擊非常大,有槍桿子做後盾的語音就變成「國語」,君不見,台灣在1949年之後,由於蔣介石和他的中國國民黨政府,以高壓手段強迫實施「國語政策」,導致今天台灣很多年青人說不出各個族群的母語。

回歸主題,現在我們懂了,對台灣人來講,豬就是豬,但是對於說英語的人,豬隻和豬肉是有別,各有不同的稱呼。其實現代華語的稱謂「豬」和「豬肉」,台語 ti 和 ti-bah,也是各有所司。所以在設計「國產豬肉」的識別標章時,如果要加入英語好讓外國人也能分辨的話,那就要用 Taiwan Pork。

附帶一個小問題,台灣人喜歡吃豬的內臟,可是那不是豬肉,然而 Pork 這個詞意思是「豬肉」,那麼這個字用在標章上,不就不適當嗎?其實在英語裡面,豬的內臟是以 Pork variety meats(豬肉雜類肉品)來稱呼,所以在標章上用 Taiwan Pork 仍然是可以的。

豬的內臟在英語稱為 pork variety meats (圖片來源:www.usmef.org)

 

總結一句,在設計標章好讓消費者識別這是來自臺灣豬的肉品,包括豬肉和內臟,英語的翻譯就是 Taiwan Pork。

(美國大學名譽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開講〉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