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人民信心的2018

 

日前一項活動選出「茫」為「台灣二○一七代表字」,獲選的主要理由在於對台灣未來發展的「茫然」。學者更指出,「茫」字凸顯出政府執政讓人摸不著頭緒,不管在人事變革、立法等重大改革上,人民「徒剩茫然」。但是,亦有樂觀喊話︰台灣人不要失去信心,而要積極做好準備,等到有一天迷霧散去,道路就會在前面,就能往前走。

其實,「茫」字做為今年代表字,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凸顯台灣人內心的強烈矛盾。因為,台灣完成了多項重大改革,年金改革、轉型正義及如火如荼地追討不當黨產等,雖然未必盡如人意,但積極清理數十年積弊,仍是難能可貴。而經濟表現尤其亮眼,GDP保二無虞,預估值屢屢上修,台股更出現史上最長萬點紀錄,明年展望亦無悲觀跡象。然而,民調支持率與執政政績卻背道而馳,即使賴揆擔任救援,亦無法在短期內挽回頹勢,故而茫字脫穎而出,確實反映此刻多數台灣人民的徬徨心情。

茫然無依,有些是實質面崩壞的惶恐,亦有心理層面潰堤的慌亂;而台灣的現況雖然只是緩慢爬升,仍屬改善狀態,不是向下沉淪,因此人民的茫然顯然是信心崩潰的併發症,並非台灣真的走到了末路。換言之,以信心做為檢視的指標,取代檢驗政績,方可真正了解何以小英滿意度滑落不止,與社會充斥悲觀氛圍的癥結。其實,何止政經走勢之脫軌,中國近來強化對台打壓,狠話說盡,軍機繞台呈現常態化,何嘗不是一種對台壓力測試!此際台灣民眾的信心面臨最嚴苛的考驗,能不能撐住,當前是關鍵時刻。

台灣信心決堤,由一片唱衰之聲可以看出。首先是,明明就個人GDP比較,台灣仍遙遙領先中國,而中國經濟之大於台灣,乃是十三億人與二千萬人的對比,在此錯誤的類比下,竟然產生「中國經濟比台灣強」、「中國富強、台灣貧弱」的錯覺。坦言之,經濟是台灣生存最大的屏障,一旦經濟信心崩潰,面對中國的咄咄逼人,不論就業、創業,甚至民主的盾牌效用都將消失,自動矮人一截。

信心低落亦瀰漫整個金融市場,因而台股即使上萬點,但內資依舊欠缺信心,不但相對多數金融市場漲幅落後,而且萬點行情其實是外資獨撐大局。台灣逾十兆資金寧可流向高風險的海外,就是不肯多所青睞本益比、殖利率居全球前段班的台股。諷刺的是,台灣人不相信自己的企業,看壞自己的經濟,卻認為低薪可由企業加薪來解決。試問:企業若是營運不佳,何來加薪的本錢?再者,薪資高低取決於供需與生產力,應以市場機制取得平衡,若以官方力量介入,強行扭曲市場生態,在全球化日益深化之際,只會造成產業外移潮,反而使得低薪與就業問題更加嚴重。諷刺的是,鬆綁才能吸引投資、創造就業與提升薪資,把企業綁死,弱勢勞工反而先受其害。

信心的崩潰,導致卑微的弱勢者在茫茫大海中拚命尋找救生圈,此種現象在勞基法的修法過程中最為明顯。其實,當前勞工的困境,無論過勞或低薪皆非勞基法所致,而勞基法之所以一修再修,乃是為了創造生產的彈性與效率,以因應產業的特殊案例,而不是要將例外當常態,把極端視為通則,如此方可創造勞資雙贏。而一例一休已將台灣中小企業及其彈性綁死,再不認錯翻修,台灣經濟的生機將難以恢復。

全球化導致貧富差距擴大,製造了頗多敵視建制與資本家的魯蛇,其特性是選擇相信片面扭曲的資訊,凡是執政者就會親資方,一旦成為企業主必然變成慣老闆,因此他們理想中的三萬元起薪,不是靠能力、專業與競爭力得來,而是依靠公權力帶來的保障。執政者治理務實的世界,而弱勢者的世界則充滿對抗與不妥協;如今的台灣正處於兩者的對撞狀態,若無法彌合其間嚴重落差,重建人民的信心,明年的展望恐怕還是茫茫然吧!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