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希們 沉默到底的無名冤魂

今年是228事件70周年,我的感觸特別深,因為我是228的家族,而我叔叔的名字卻不在228事件犧牲者的名單當中。我的叔叔是在228事件之後失踪的,當時他只有19歲,名字叫陳漢希。他是我的祖母最小的兒子,也是我父親最小的弟弟。228事件發生時,我才二歲,所以對叔叔完全沒有印象。但是有關叔叔的故事,我是非常熟悉,因為我從小就看見我的祖母思念兒子的悲痛。

因為時間己久,而我的祖父母和父母也相繼都去世了,我只能從我的的記憶當中,尋回我的家族歷史的片段,來寫這篇有關我的祖母眼淚的故事。

我的叔叔在228事件失踪之後,祖父想儘辦法,卻一直找不到他的屍體。所以我的袓母總是抱著一絲絲的希望,猜想她的兒子很可能跑到什麼地方去躲起來,他很可能還活著。可是等到1947年9月時,他的音訊全無。我的祖父不得不到戶政事務所去報他的兒子是失踪人口。

記得小時候,每當我的祖母思念兒子時,會問我的父親,「漢希跑到哪裏去?在我有生之年,能夠見到他一面嗎?」談到叔叔的事時,我的父親會很緊張,總是叫我祖母,「不要在小孩子面前談228的事情。」因為228 當時是禁忌,父親不想讓我們知道。我的祖父沈默寡言,可是我的祖母感情豐富,也善於表達感情。她認不住會偷偷流眼淚哭泣,也會偷偷跟我講叔叔的事。叔叔是她三個兒子之中最小的。祖母形容叔叔「體格長得最好,也是最英俊的,也最有冐險的精神,年紀輕輕的,就一個人偷渡跑到日本去。光復之後,才從日本回來。」

我們小時候住在板橋,袓父母和我的父母,還有我和三個弟弟共八個人是住在一間日本式木頭做的小房子,晚上把棉被從紙門後面的櫃子裏拿出來鋪在榻榻米上面睡覺。我是長孫女,所以跟祖母同睡一個棉被。我記得小時候常聴到祖母晚上睡覺前會哭泣流眼淚。

我1969年出國到美國唸書,等到1977年才帶著我的荷蘭夫婿韋??理從美國回板橋探親。我小時候記憶中的日本房子,已經被我的父親改建成一幢四層樓的小洋房。我的祖母看到我,喜極而泣,接下來她跟我抱怨說:「你爸爸,真無情,為了建新房子,把舊的傢俱全丟棄掉。」我現在保存的十數張小時後的照片,祖母告訴我,是她從垃圾堆裏搶救回來的。接著袓母帶我去她的房間,讓我看她從垃圾堆裏搶救回來的幾件漢希叔叔的遺物,有一張他穿學生制服的照片,一頂學生帽子,和一個小水壼。她告訴我,她己交代我的父親,將來她去世時,叔叔的遺物和她一起埋葬。

1996年,我回臺灣參加母親的葬禮,當時李登輝總統己公布『228事件處理及補償條例。」我受父親指示去登記申請補償。為了拿1947年當時的戶口謄本,我不停的奔走板橋和新莊兩地的戶政事務直到所有資料都齊全。同時,我也去找兩位證人,拜託他們寫信證明我的漢希叔叔是在228事件時失踪的。一位是父親的摰友,另一位是過去祖父母住在新莊的老鄰居。資料搜集完全之後,我去登記時却被拒絕,空手而歸。因為我的祖父是1947年9月才去登記叔叔是失踪人口,所以不能證明我的叔叔是在三月失踪的。我父親聴了很氣愤也很失望。他說:「因為阿叔的屍體一直找不到,無法替他辦葬禮。等到9月時,知道他不會回來了,你的阿公阿嬤才死心,只好去報失踪。我只希望看到我弟弟的名字 「陳漢希」三個字放在名單裏面。補償不重要。」1996年我去申請補助所搜集有關漢希叔叔資料,全部還保留在我美國家裏的檔案櫃裏。

我的祖母是童養媳,所以完全沒有機會上學讀書。但是她實在聰明過人,無師自通學會做裁縫,她自己穿的內衣褲還有外頭穿的「長衫」都是自己做的。我上小學時穿的白衣黑裙制服都是她做的。她從隣居那裏,學會打毛缐衣。在日據時代,自己想辦法養鴨種菜,補貼家用。她晩年篤信佛教,學習唸佛經。雖然不識字,卻很有耐心一天學一個字,最後學會唸心經和金剛經。祖母90高齡去世時,還不知道她的兒子的下落。

1998年,我的父親病重住在台大醫院時,我從美國回來探望他,他一再叮嚀我,一定要想辦法讓我叔叔的名字「陳漢希」這三個字放在228事件犧牲者的名單當中。他不願看到我的叔叔成為「無名的寃魂」。

我相信「無名的冤魂」不只是我叔叔一個人。這次回台拜訪台南友人,聴到她有三位親戚在228事件時被槍殺,年紀也只有18、19、20 歲。我的叔叔是無辜的犧牲者,當時只有19歲。1947年3月某一天,他告訴我的祖母他要出門去找朋友,想找工作。從此出門就不再回來了。他是如何去世的,我們完全不知道。因為沒有找到屍體,不能辦葬禮,這對我的祖父母來說就好像是一個心靈的傷口永遠在流血無法痊癒。目前唯一有關我的叔叔的証件是一張1947年的戶口謄本,上面寫著陳漢希1947年9月失踪。

今年是228事件70週年紀念。這次回來,特別到台北市228紀念館去參觀特展。館內陳列的資料非常豐盛,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看到犠牲者名單沒有陳漢希叔叔的名字,感慨萬千,不禁熱淚盈眶。父親在病床上的叮嚀,「要想辦法把叔叔的名字放在名單裏面」,又在耳邊響起。最後,就以這篇短文紀念我的叔叔,並懷念養育我的祖父母和父母。

(作者為美國台僑)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