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6億棟房 空屋壓垮經濟

中國房屋空置率高,目前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人就有1棟樓。(歐新社資料照)

中國房市綁架地方財政 玉石俱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隨著高聳的大樓一棟接著一棟蓋起來,中共國務院公布,目前中國城鎮和鄉村共有6億棟房屋建築,平均2個人就有一棟房,空置率相當高。專家分析認為,中國地方財政及房地產綑綁,若中國當局無法解開這個難題,房地產市場可能會進一步惡化,重挫中國經濟。

去年6月底,中國因「爛尾樓事件」引爆大規模停貸風暴,衝擊房地產市場及金融系統,爛尾樓屋主串連停貸行動在江西爆發,中國各地受害屋主串連響應,蔓延之快令當局不敢大意,許多地區建案業主喊出「不復工不還貸」,主張建案若不如期動工興建他們已購買的大樓,即停止繳交房貸。當時集體停貸潮燃燒整個中國房地產市場,加上當時動態清零,使經濟復甦緩慢,資金斷鏈恐致建商破產潮。

中國房地產迎來泡沫危機,供需嚴重失衡。(歐新社資料照)

房市嚴重供大於需

多重原因導致中國房地產引發泡沫危機,其中供需失衡的影響尤為顯著。截至2022年8月為止,中國已有326處建地出現爛尾樓,除了中國國內以外,香港房市也浮現泡沫化跡象。數據顯示,香港2022年房屋銷售比2021年下降40%,跌至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低水平。

中國當局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房屋銷售量大幅減少,導致房企收入大幅下降,加之房企新增海外債務枯竭,國內新增債務也明顯少於同期。房企流動性、償債率逐月惡化,恆大及佳兆業去年遭穆迪撤銷評級,推測還有未爆彈,更多二、三線或民營地產公司恐遭撤評,掀起新一波「撤評潮」。

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房價高於紐約、洛杉磯。(法新社資料照)

防疫支出近1.5兆 中國地方財政困窘

受到疫情封控、房地產監管等政策影響,中國去年的經濟情勢呈現疲軟態勢,即便官方接連祭出振興措施試圖保經濟,然而諸多的政策例如降費、減稅,反而令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大減,負擔加重。中國地方政府年度預算報告顯示,中國各省份在2022年光在疫情防控方面,就至少花費了3520億元人民幣(約1.5兆新臺幣)。更雪上加霜的是,中國中央為刺激經濟,實施減稅政策,使地方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此外,對房地產開發商的打壓加劇了房地產危機,這也打擊了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

據統計,被中國政府視為重要財政收入來源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收入面臨雪崩式衰退,去年出讓總收入約人民幣6.7兆(約29.2兆新台幣),較2021年減少約2兆元,年減23%。減幅創下近10年新高。

中國爛尾樓風暴一路延燒至國外。(法新社資料照)

中國爛尾作風 蔓延到大馬、倫敦

中國房地產狂奔了20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國當局推動了房改。經濟學家邱萬鈞說,改革使得中國房地產開始進入商品化的新階段,「房價在這二十年,從1998直到2019年,它漲了幾乎近四五倍,上海、北京等一線城市精華地段的單位房價甚至高於紐約、洛杉磯,但中國人均GDP僅為美國的1/6到1/5,沒有足以支持高房價的背景。

由中國建商碧桂園斥資1千億美元在大馬的建案「森林城市」迄今已推行了8年,當地卻杳無人煙,已被許多馬來西亞人視為其國內最大型且最具爭議的爛尾項目之一,可容納70萬住戶的城市,最後僅入住2000多人,城市變「鬼城」。前馬來西亞首相馬哈地(Mahathir Mohamad)認為該開發案完全不符合當地的消費水平,不僅炒房更拉抬房價,這已經不是投資而是殖民了。

英國倫敦也被侵襲,2013年首次進軍英國的中國地產商「總部基地」(ABP)原先與時任倫敦市長強生(Boris Johnson)簽約,計畫投資17億英鎊(約新台幣654億)打造倫敦新金融城,然而該開發案去年已經遭倫敦政府終止開發協議,收回土地,原先負責開發的中企總部基地也遭債權人申請清算。

中國當局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仍無濟於事。(路透資料照)

保交樓復工緩慢 

近期有不少中國媒體宣稱中國房地產市場有「回暖跡象」,沒想到卻遭中國財經專家打臉,直言過去中共的無腦防疫讓中國經濟停擺,怎麼可能去年底才解封就這麼快轉變過去3年來慘淡的表現。中國保交樓行動推出將近半年,市調機構克而瑞發布最新報告,截至2022年底,中國有290個建案曾出現停工狀況,真正全面復工比例只有2成。

儘管該國政府自去年開始陸續推出多項救市措施,但從民眾需求、地方政府債務負擔等個面向來看,中國房地產隱然存在泡沫危機。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LTN經濟通》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