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怡農提議「台北、基隆和汐止合併」

提議「台北、基隆和汐止合併」!吳怡農拋完整時程規劃

民進黨台北市立委補選候選人吳怡農提出政見,「2026年地方選舉前,完成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2030年縣市長選舉前,完成北北基的合併成立「大台北都」。(記者王藝菘攝)

〔記者楊心慧/台北報導〕民進黨台北市第三選區(北松山、中山)立委補選候選人吳怡農選舉公報寫下「2026年地方選舉前,完成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吳怡農認為,行政區重劃才能均衡地方發展,以日本東京、韓國首爾為例,兩個國家分別為1396萬及978萬人,台北市卻低於250萬,需要逐步合併成為「大台北都」,提升首都的城市競爭力,並建議中央成立專責的工作小組或委員會,針對相關的議題進行研討。

吳怡農選舉公報上僅簡單寫下「2026年地方選舉前,完成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吳怡農競選總部表示,這議題其實也要開政見記者會,但後來主打國家安全議題,於是就只有在選舉公報上提到此政見。

吳怡農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指出,其實這個議題也和松機遷移有很大的關聯,2030年松機遷移的議題範圍橫跨北北基桃,因此他才會提出2026年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2030年縣市長選舉前,完成北北基的合併成立「大台北都」的政見。

吳怡農表示,台灣本島共有19個地方政府,人口最多的新北市397.2萬人,最少的台東縣21.2萬人,111年度總預算歲出,最多的新北市1872.33億元,最少的嘉義縣116.62億元,同樣是地方政府,但施政的範圍與規模和財政能力差距非常懸殊。

吳怡農說明,2014年「六都」形成後,更造「富都窮縣」,縣市公務人員職等偏低,人才向「六都」集中,交通、醫療、文化、休閒等公共設施與公共服務,也出現「一國兩制」的現象,行政區域需要重劃才能均衡地方發展;台灣鄰近國家首都的人口,大多在800萬以上,台北市卻低於250萬,只等於其他國家二線、甚至三線城市的規模,人口少代表經濟能量不足,台北市需要逐步合併成為「大台北都」,提升首都競爭力。

吳怡農認為,行政區域重劃台灣社會有高度的共識,但此議題不該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被提出來,選完了又無疾而終,九合一地方選舉剛結束,中央應成立專責的工作小組或委員會,針對相關的議題進行研討,提出具體合併方案,於每次縣市長選舉前,逐步完成行政區域重劃的工作。

吳怡農表示,在縣市長選舉時,各政黨均有類似的主張或建議,但考量到北北基合併所帶來的政治衝擊,他認為可分兩階段來推動,於2026年縣市長選舉前,台北市先與新北市的汐止區和基隆市合併,新竹縣、市合併的條件已成熟也可同期完成合併;2030年縣市長選舉前,完成北北基的合併成立「大台北都」。

吳怡農強調,台北市與汐止區還有基隆市合併後,人口能增加到300萬以上,並增加一處國際港,可有效擴大經濟發展的潛力與能量,其他縣市的整併,希望能於2030年縣市長選舉前,整併成五至六個行政區,讓整個行政區域的劃分合理均衡化。

民進黨台北市立委補選候選人吳怡農(左)主張「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基隆市議長童子瑋(右)昨天也到台北大直陪吳怡農路口拜票。(童子瑋提供)

民進黨台北市立委補選候選人吳怡農(左)主張「台北市與新北市汐止區及基隆市行政區域合併」;基隆市議長童子瑋(右)昨天也到台北大直陪吳怡農路口拜票。(童子瑋提供)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即時新聞〉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