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救星還是殺人魔王?

中正紀念堂首展蔣介石統治下的台灣

國民政府派兵來台「鎮壓」導致台灣人權遭到侵害。當年官方的說法是因機關遭襲擊,然在1990年以後公開的官方228相關調查報告檔案中,卻發現其實蔣中正早在3月5日就已經下令派兵來台。(記者凌美雪攝)

 

蔣介石自1948年到1975年過世,在台灣當了27年總統,他過世後,台灣由威權統治逐步朝向改革開放的路線前進,46年後的現在,台灣已成為完全自由民主的國家,然而,即便如此,台灣人對於這位已故前總統的評價,卻依舊存在著是「民族救星」還是「殺人魔王」的極端差異,追根究柢,就是真相尚無法全面攤開供國人真正了解,因此,文化部所屬國立中正紀念堂首度舉辦「蔣中正總統與台灣特展」,盼透過真實檔案文獻,客觀呈現蔣介石跟台灣的關係。

更改判決刑度的公文上,都有蔣中正的簽名或蓋章。(記者凌美雪攝)

如同國史館館長陳儀深所說,蔣中正相關的檔案史料量極為龐大,這次展覽是一個概述,更是一個重要開始,透過政治立場偏藍及偏綠學者們一起坐下來,研商討論出不同立場皆能認可的內容,讓大家能有更多元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

「政治案件批示」顯示蔣中正多次違法違憲更改判決刑度危害人民生命。 (記者凌美雪攝)

記者凌美雪/專題報導

展覽中文名為「蔣中正總統與台灣特展」,但若用英文名稱直譯,或許更容易理解這次展覽的內容,「Taiwan under the rule of Chiang Kai-shek」,亦即「蔣介石統治下的台灣」。策展人薛化元表示,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蔣中正總統雖然曾經下野,但一直是黨國體制實際領導者,直到1975年過世為止,他以總統/中國國民黨總裁的身分,主導黨國體制,是政府最高領導人。因此,展覽從「政治發展」、「國防外交」、「社會經濟」及「文化教育」等4個面向,完整呈現蔣中正主政時期下的台灣發展。

總統違法裁決的冤假錯案造成歷史無法抹滅的傷害

其中,「政治發展」部分,蔣中正主導「以黨領政」、「以黨領軍」的強人威權政治體制,使總統職權大幅擴張;他在位期間,以受到外在中共人民解放軍武力威脅為由,藉由行政、司法、軍情等手段箝制異議言論,發生許多白色恐怖政治案件,其中不乏挑戰其強人威權體制的自由派菁英,如孫立人事件、雷震案等。更以特別刑法整肅異己,產生許多冤假錯案,而總統也自行更改判決刑度等,造成人民的生命、財產、健康及心靈受到嚴重傷害,至今仍難以完全彌補。相關文獻史料,包括許多以前被列為極機密的蔣中正違法批示的裁決公文,這次都可以在展場中詳閱。

另一方面,也有許多為補強統治權的正當性、形塑民意支持的形象所推行的政策,比如1950年,蔣中正總統以行政命令推動有限的地方自治,以及晚年實施增額中央民意代表制度,有限度地開啟台灣本土政治菁英參加全國性政治事務的管道,影響了後來台灣的政治發展。

「國防外交」部分,蔣中正總統復行視事之後,面對的最大問題就是爭取外援、鞏固台灣,並維持中華民國(ROC)政府做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的地位。1950年韓戰爆發後,在美國支持下,中華民國政府穩定了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為主的國際空間。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擴展外交,中華民國的國際處境愈趨艱辛,1971年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案,由「PRC」取代/繼承「ROC」在聯合國的中國代表權,接著出現一連串邦交國斷交的骨牌效應,中華民國也陷入國際的困境。

眼見為憑還需要全面的閱讀與比對

至於「社會經濟」及「文化教育」方面,在美援帶動下,促成台灣社會經濟朝向現代化發展。文化教育部分,初期的國語政策,以去除日語影響為主,遷台之後厲行國語運動,壓制了台灣本土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蔣中正重視教育發展,特別是九年國民教育的實施,對台灣產生深遠影響。

然而,為了鞏固領導權威,鼓吹「領袖擁戴」,比如來台之後,祝壽活動愈為熱烈。針對領袖崇拜的氛圍,胡適就曾向蔣中正提出建言,認為台灣社會不敢批評當權者,「無一語批評蔣總統」,是沒有言論自由的表現。蔣中正自己也曾表示避壽,但《自由中國》雜誌出版「祝壽專號」提出一連串改革主張,卻觸怒執政當局,由軍方開始發動黨、政、軍各媒體對《自由中國》進行圍剿。

雖說「眼見為憑」,但大量文獻資料展陳,有時會出現片面閱讀的失誤,比如國民政府派兵來台鎮壓,是導致台灣人權遭到侵害的重要原因。當年官方的說法,是蔣中正在3月10日公開談話指出,因為7日有所謂228處理委員會提出不合理要求,8日又有襲擊機關等,因此才派兵鎮壓。然而1990年以後展開的官方228相關調查報告,卻從檔案中發現,其實蔣中正早在3月5日就已經下令派兵來台,而非因7日的不合理要求或8日的不法行動,陳儀則唱和蔣中正,感謝他「調兵迅速」。這些史料的比對與判讀,也在展覽中呈現。

有更多史料在「蔣中正總統與台灣」特展,即日起展出至111年2月7日,地點為國立中正紀念堂3樓藝廊,詳詢官網(https://www.cksmh.gov.tw/)。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