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4萬變1元 乾洗台灣人財富的通膨惡夢

4萬變1元 乾洗台灣人財富的通膨惡夢

1949年為了抑制通膨台灣發行新台幣,舊台幣4萬元(右)只能兌換新台幣1元(左),台灣人財富一夕間被乾洗。 (中央社) 1949年鈔票如廢紙 4萬元換新台幣1塊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2020年初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在全球迅速蔓延,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大規模貨幣寬鬆政策,為通膨埋下伏筆。隨後又因各國陸續實施封鎖,加速全球供應鏈中斷,波及範圍遍及半導體、原物料與糧食等,2021下半年西方國家逐步解封,在市場消費力與經濟活動復甦之際,由於供應鏈尚未完全復原,需求大於供給,導致物價上漲,2022年俄烏開戰再次推升能源價格,加劇通膨情況,使全球深陷惡性通膨的危機。 「4萬換1元」單據。(圖/讀者提供) 不止近期通膨令人有感,台灣歷年也發生過幾次通膨大事件。1946年二次世界大戰後隔年,台灣爆發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由於國民政府在接收台灣後,持續與中國保持貿易往來,而中國同樣在二戰後經濟受到重創、貨幣劇烈貶值,台灣因此被捲入中國的惡性通膨中。 根據官方統計,1946~1949年,平均每年物價漲幅高達922%,當時台灣人民多年的積蓄早已因惡性通膨蒸發,一疊疊鈔票宛如廢紙,物資缺乏更凸顯出貨幣的價值遠不及生活不可欠缺的糧食。 為了避免貨幣崩盤,台灣隨後發行新台幣,即「4萬換1元」的政策,等同於4萬舊台幣只能換得1元新台幣,試圖防堵中國通膨透過輸入的方式打擊台灣經濟,直到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國民政府失去對中國的統治權,新台幣徹底脫離中國經貿圈後,台灣惡性通膨的噩夢才終於結束。 歷年通膨的發生幾乎都與能源危機有關,1974年能源危機 台灣CPI曾飆至61.45%。(歐新社) 1974年能源危機 台灣CPI曾飆至61.45% 然而,由於台灣的能源與糧食長期仰賴進口,經濟容易受國際局勢動盪影響,使得台灣難以在1970與1980年2次能源危機中倖免。第1次石油危機爆發後,國際油價漲幅曾高達350%,1974年3月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一度飆至61.45%,經濟成長率也從1973年的12.9%掉到1.4%,影響層面甚為廣泛。 隨後,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引發第2次石油危機,為因應能源大漲,台灣短短不到2年,電價調漲4次,油價也調升3次,加深民眾對物價上漲的恐慌心理,搶購物資成了當時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直到1982年通膨開始冷卻,景氣才逐漸好轉。 2022年初爆發缺蛋危機,賣場祭出限購令,且與去年相比,雞蛋價格明顯上漲。(中央社) 進口比重高 台「輸入型通膨」壓力大 繼1970年石油危機之後,除了1989~1996年間的物價上漲率連續8年超過3%,之後20多年幾乎都維持在2%以下,甚至有6年是負成長。然而,自2021下半年起,隨著部分國家疫情趨緩、逐步開放,國際需求回溫,油價開始波動,台灣CPI更多次超越警戒線2%。 不止如此,今年初台灣更爆發10年來最嚴重的蛋荒,物價接連上漲,再加上2月底俄烏開戰導致能源飆漲,加劇國內輸入型通膨壓力。 台灣5月份CPI年增3.39%,已創下近10年來最大漲幅,其中又以食物類的漲幅最大,蔬菜受氣候因素影響減產,與蛋類分別上漲27%、21%;水果漲幅達13%;至於肉類也漲了5.9%,皆顯示國內物價持續走高。 通膨、疫情等不利因素,通常會引發民眾恐慌的預期心理。圖為去年台灣三級警戒期間,消費者到超市囤購民生物資的情況。(中央社) 全球面臨「停滯性通膨」? 全球疫情反覆、塞港導致供應鏈問題持續惡化;各國央行為了抑制通膨攀升,加速貨幣緊縮,市場流動資金減少,連帶影響股市表現;還有中美貿易戰、俄烏衝突、能源危機等,都替全球經濟前景埋下更多不確定性。 原本歐元區4月份CPI維持在7.4%,美國同月也降至8.3%,正當市場樂觀預期通膨即將告一段落,歐、美日前公布的5月份CPI數據再創新高,重挫市場信心。反觀台灣,通膨率雖連續3個月突破3%,5月份CPI達3.39%,但與國際相比,物價漲勢仍相對和緩。 目前全球經濟環境已與70年代不同,停滯性通膨是否再次發生仍是未知數,不過,只要確保市場供給不虞匱乏,待物價趨於平緩,民眾的恐慌心理便會消弭,通膨也能隨之降溫,或許就能降低全球經濟硬著陸的可能性。 疫情、地緣政治、能源供給牽動著全球經濟發展。(路透)
李綺雯 2022-06-17
Fed一口氣升息3碼抗通膨 鮑爾:7月可能再升3碼

Fed一口氣升息3碼抗通膨 鮑爾:7月可能再升3碼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週三宣布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會後發表談話。(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當地時間週三宣布升息3碼(0.75個百分點),基準利率調升至1.5%~1.75%區間,為1994年後、28年以來最大升幅,也是迄今為止最大的對抗通膨行動。隨著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會後發表談話,美國股市走高。 《CNBC》報導,鮑爾在記者會上表示,Fed可能會在7月的下次政策會議上,以類似幅度升息。他說,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在下一次會議上似乎最有可能增加2或3碼,預計持續升息將是適當的,而變化的速度將繼續取決於即將到來的數據和不斷變化的經濟前景,他也說,今天3碼的漲幅異常大,預計這種規模的走勢不會很普遍。 報導指出,聯準會這次升息,伴隨著以40多年來最快速度的通膨。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在一份聲明中表示,將堅定致力於將通膨率恢復到2%的目標。 鮑爾為再次大幅升息敞開大門,這對市場來說是一個積極驚喜,因為許多投資者敦促聯準會主席表現出應對價格飆升的認真態度。鮑威爾發表講話後,美股主要指數跳升。 決策官員對於利率調升速度預測比之前快速,Fed在本次會議釋出利率點陣圖,美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的成員預期,今年聯邦基金利率將達3.4%,較3月會議預期增加1.5個百分點,2023年將升至3.8%左右,比3月預期高出1個百分點。
自由時報 2022-06-16
美再釋放4500萬桶戰備儲油 穩定油價

美再釋放4500萬桶戰備儲油 穩定油價

為穩定高油價,美國將再釋出4500萬桶的戰備儲油。(路透)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能源部昨(14日)公布,將再售出4500萬桶的戰備儲油,交付時間為8月16日至9月30日,本次行動也是總統拜登早前公布,釋放創紀錄的1.8億桶戰備儲油的一部分。 綜合媒體報導,因西方制裁俄羅斯後,美國油價不斷飆漲,因此政府預計釋出4500萬桶戰備儲油,盼能以量止價,穩定石油的上漲速度。自3月底到現在,布蘭特原油已突破每桶120美元。 官員曾表示,若沒有釋放戰備儲油,油價可能會更高,也因為創紀錄的釋放,使得美國戰備儲油水平來到1987年以來新低,加劇了人們對全球石油市場的擔憂。 拜登在3月時曾公布,要在半年內,以平均每日100萬桶的步伐出售戰備儲油,以平抑高油價,相當於總共售出1.8億桶。
自由時報 2022-06-15
民眾害怕再度封城 中國5月零售銷售連3跌

民眾害怕再度封城 中國5月零售銷售連3跌

中國5月零售銷售較去年同期下跌6.7%,為連續第三個月下跌,主要因為中國堅持清零政策,實施防疫封控措施和大規模檢測活動,抑制了消費活動。(法新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5月零售銷售較去年同期下跌6.7%,跌幅雖較4月縮小,但仍為連續第3個月下跌,主要因為中國堅持清零政策,實施防疫封控措施和大規模檢測活動,抑制了消費活動。另根據上海美國商會的調查,逾90%的受訪美企已下修今年全年營收預測,凸顯上海防疫封控措施造成的衝擊,且多數美企仍未全面復工。  凱頭宏觀(Capital Economics)中國經濟學家Sheana Yue表示:「即使中國不會像先前在上海那樣進行全市範圍的長時間封鎖,但該國仍持續堅持清零政策,意味著針對性的封鎖仍將司空見慣,進而抑制消費活動和支出;與工業生產相比,消費活動的復甦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中國5月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年增0.7%,較4月的下跌2.9%有所反彈。  野村證券分析,截至週一(13日),中國仍有約 6800 萬人受到至少以地區為基礎的防疫封控措施影響,其中6個城市實施了全部或部分封鎖。野村分析師表示,自 4 月中旬以來,中國的疫情在全國範圍內首次出現惡化。  儘管中國5月城鎮登記失業率由4月的6.1%略降至5.9%,但31大城市失業率由6.7%升至6.9%,創2018年以來最高,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由18.2%進一步增至18.4%。  此外,根據上海美國商會對133家美企做的調查,93%表示已下修全年營收預測,25%的下修幅度超過20%,約25%美企表示已縮減在上海的投資計畫。 截至6月初,僅有35%的受訪美國製造商全面復產,25%受訪製造商復產的情況不到正常水準的75%。
盧永山 2022-06-15
CNN:外資史無前例拋棄中國

CNN:外資史無前例拋棄中國

CNN報導,投資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拋棄中國。(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媒體CNN報導,投資者正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拋棄中國,因為政治和商業風險升溫,中國成為不太有吸引資金存放的地方。 根據國際金融協會(IIF)最新數據,中國上個月約有175億美元(新台幣5075億元)的投資外流,創歷史新高。總部位於美國的金融協會稱這種海外投資者的資本外逃「史無前例」,在此期間其他新興市場並沒有類似的資金外流,而流出中國的資金包括112億美元(新台幣3248億元)的債券,其餘則是股票。 中國政府數據顯示,近幾個月外國投資者在債券市場出現創紀錄的回落。2月份,海外投資者淨減持350億元人民幣(新台幣1565億元)的中國政府債券,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大的月度減持。3月份拋售加速,創下520億元人民幣(新台幣2325億元)的新高。 烏戰、美升息和疫情封鎖 嚇跑投資人 牛津大學中國中心助理、瑞銀前首席經濟學家喬治馬格努斯(George Magnus)表示,中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支持顯然是資本離開中國的催化劑。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Martin Chorzempa 表示,人們對中國在烏克蘭衝突上模棱兩可但偏向俄羅斯的立場感到緊張,讓人擔心如果中國幫助俄羅斯,可能會成為制裁的目標。 地緣政治緊張並不是資金外流背後的唯一原因,美國的升息和中國對新冠肺炎病毒的相關的嚴格封鎖,則是另外兩個嚇跑廣大的投資的重要因素。美國利率上升,使得與中國固定收益資產相關的名義回報相對吸引力降低。 北京對清零疫情政策的堅持已經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並增加未來經濟成長的不確定性。疫情大流行並不是中國經濟放緩的唯一原因,當前的許多經濟痛苦可以追溯到2020年習近平對私營部門實施的全面監管打擊,人們擔心政府將從教育到科技等領域的行業的繼續打擊。
自由時報 2022-04-26
TVB殞落 王雪紅夫婦賠掉200億

TVB殞落 王雪紅夫婦賠掉200億

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表示,王雪紅夫婦投資TVB慘賠。(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港股今日殺聲震天,中概股閃崩,連王雪紅伉儷掌控的TVB也暴跌逾7%。財訊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在臉書PO文稱,王雪紅曾因發表響應九二共識,加上馬英九連任總統,一度風光不已,也帶動TVB股價狂漲。如今股價一洩千里,自王入股以來跌掉9成,以26%的持股計算,價值只剩4.84億港元,慘賠57.8億港元(約台幣210億元)。 謝金河今日在臉書PO文指出,2011年元月26日王雪紅夥同殼王陳國強,從邵逸夫家族手上,以每股55港元,拿到TVB的經營權,同年4月29日宏達電創下1300元天價;次年二月,王雪紅發表響應九二共識的主張,馬英九總統勝選連任,是王雪紅最風光的一刻。 TVB股價也在王雪紅入股後,於2013年5月31日創下62.9港元天價。此時多普達手機也在中國熱賣,王雪紅成為兩岸三地最熱的紅人。 不過,好時光易逝,TVB營運欠佳,2018年賠1.99億港元,19年虧損2.94億,20年虧2.8億,累積4年虧損14億港元,最近還發布營運預警,去年虧損在6.4到6.6億港元之間,市場震驚,股價應聲大跌。 謝金河說,TVB累積4年虧損達14億港元,股價複製了宏達電模式,成為吃角子老虎,TVB從62.9跌到4.25港元,從王雪紅夫婦入股以來,股價跌93.24%。 謝金河稱,當年TVB風光的時候,市值275.5億港元,如今縮水僅剩21.59億港元,2011年王雪紅夫婦以每股55港元入股,拿下26%持股,花了62.63億港元,如今只剩4.84億港元。 謝金河表示,這幾年王雪紅雖有出脫持股的想法,不過陳文琦仍是持股1.1388億股的大股東。後來因為TVB,王雪紅又夥同丁廣鋐拿下TVBS經營權,丁家占35%,搖身變成媒體大亨。 如今,TVB殞落,也看到了香港淡淡的哀愁。
自由時報 2022-03-14
中國經濟泥菩薩過江 難救俄羅斯

中國經濟泥菩薩過江 難救俄羅斯

西方對俄羅斯祭出大量制裁,對俄「經濟戰」已讓數百萬俄羅斯老百姓先嘗到苦頭。民眾在銀行外排隊等著領錢。(美聯社)   西方以經濟孤立俄羅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西方對俄羅斯祭出大量制裁,對俄「經濟戰」已讓數百萬俄羅斯老百姓先嘗到苦頭。隨著經濟衝擊的日益顯現,俄羅斯接下來恐怕會有更多企業倒閉、失業湧現。不過,即使受制裁,俄羅斯背後還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盟友,中俄兩國更在近日宣布,雙方的戰略合作「沒有上限」。 西方對俄羅斯的制裁,被形容為一場「經濟戰」,目的是孤立俄羅斯,使該國經濟受困。不過目前看來,受創最深的是普通老百姓,盧布大貶、利率大幅拉升,銀行排滿想領現金或外幣的人,但在央行限制下很難提領。由於俄羅斯銀行被制裁,包括Visa卡、萬事達卡,以及Apple Pay、Google Pay都無法使用。在利率飆升下,民眾面臨積蓄消失,且無力支付房貸,生活大受影響。 俄入侵2小時 市場貨幣開始短缺 許多民眾擔心,俄羅斯愈來愈像伊朗或北韓。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2個小時之內,美元和歐元就開始缺貨,而且能領到的盧布數量也開始設上限。人們擔心領不到錢,ATM和貨幣兌換處都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另外,人們也擔心物價上漲和貿易限制,已開始在超市排隊,搶購、囤積容易缺貨的商品或食品。 不過,就算遭到夾殺,莫斯科還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盟友,能幫助俄羅斯抵禦西方制裁。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歐巴馬政府對俄實施制裁後,中國為滿足能源需求,藉機向俄羅斯購買幾十億美元的天然氣,幫助俄羅斯規避了制裁後果。如今,中國又再次向俄羅斯靠攏。 不過,即使受制裁,俄羅斯背後還有中國這個強大的經濟盟友。(美聯社)   軍事行動前 中俄達成巨額能源交易 近年來,中國已成為俄羅斯的最大進口來源國和第1大出口目的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機械等工業製品生產國,也持續向俄羅斯提供這些產品,以換取能源和糧食。中國將可以作為俄羅斯的出口替代市場,以及規避西方制裁的管道。 中國有哪些手段,能幫助俄羅斯經濟?最容易的就是擴大能源、糧食進口。2021年12月,中國進口自俄的石油量,就已超過沙烏地阿拉伯。2月,在北京峰會上,中俄宣布達成價值約1175億美元的石油、天然氣交易。在俄展開軍事行動6天前,俄羅斯宣布,向中國出售1億噸、價值超過200億美元的煤炭。甚至俄遭制裁後,中國不顧先前的檢疫問題,直接允許俄羅斯全境小麥進口。 中資銀行若續提供俄貸款 同樣面臨風險 糧食及能源交易,只是中俄結盟的其中1個最新訊號。習近平和普廷在北京冬奧開幕前達協議,發表聲明稱雙方友好「沒有止境」。2月4日,中俄於北京簽署互不侵犯協議,中俄關係就此邁入新里程碑。協議使普廷加強在與中國經濟合作的同時,還能將軍隊和軍事裝備,從俄中邊境轉移到俄烏邊境。 中俄也加強使用人民幣和盧布進行貿易結算。中國一直希望數位貨幣普及,以代替美元。但現階段中資銀行仍嚴重依賴美元,若繼續向俄羅斯提供貸款,中國國有銀行也可能面臨風險。中國主要銀行似乎已開始撤回對俄羅斯的投資,因此中國可能選擇讓規模較小的國有銀行支持俄羅斯。 中俄兩國更在近日宣布,雙方的戰略合作「沒有上限」。(美聯社)   中國期待關鍵物資 能多依賴俄 對中國而言,中俄結盟到底有哪些好處,值得冒險?北京認為,隨著歐盟和美國對中國愈來預警惕,對中國最有利的地緣政治前景,就是將中國龐大的工業規模,與俄羅斯強大的自然資源兩者結合。 此外,中國大部分能源和食品進口,都要經過美國或印度巡邏的海域。由於中國近來關注發生衝突的可能性,2021年的軍事開支增速,是其他政府的4倍之多,中國也希望在關鍵物資上能多仰賴俄羅斯。 不過,在此節骨眼,中國想要幫助俄羅斯,勢必也要付出代價。一旦中國被認為資助俄羅斯侵烏,西方國家可能會對中國課重稅或其他技術限制,最終導致西方企業、消費者,不再依賴中國工廠。另外,無視西方制裁的中企,也可能被切斷與美國技術和金融的聯繫。例如,先前中興和華為被禁,部分原因就是規避美國對伊朗的制裁。 複雜的地緣政治,將使在中國做生意的企業舉步維艱,擔心不遵守美國的規定,就會在美國遇到麻煩;但如果不遵守中國的規定,則會在中國受罰。中國若要選擇與俄羅斯合作,無論在食品、能源或金融方面,都需要承擔巨大風險。 中國20大前 儘量不與西方翻臉 因此,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能給俄羅斯經濟上的援助有限。雖然中國近期購買更多的俄羅斯能源和農產品,但中俄能源相關協議,仍需要等尚好幾年,才能啟用或是讓俄獲得收入。例如,俄對中國天然氣出口量,還不到俄羅斯天然氣公司(Gazprom)對歐洲出口的10%。因此,即使有幫助,也難以彌補歐洲制裁帶來的龐大損失。 也有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希望在二十大前盡量維穩,不太可能冒著與西方翻臉的風險,幫助俄羅斯,這不符合中國利益。中國想進入全球市場並樹立權威,不會為了俄羅斯,破壞多年來的努力。現階段中國想加強與俄合作,恐怕只是利用俄羅斯以低成本獲取原材料。隨著俄羅斯進入西方市場的機會受限,未來中國可以中俄關係或商業條款,作為與對俄談判的籌碼。
自由時報 2022-03-06
經濟學人:俄變金融賤民 中共嚇到了

經濟學人:俄變金融賤民 中共嚇到了

反戰民眾上街抗議,支持將俄羅斯銀行逐出SWIFT。(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國央行及大型金融機構遭歐美全面圍剿後,引發俄國金融混亂,盧布崩跌,單日跌幅創下歷史紀錄,還爆發擠兌,導致俄國最大銀行歐洲多個子行被歐洲央行列為可能破產名單。對此,《經濟學人》指出,西方瞄準央行的經濟武器將讓中國受到驚嚇,即使中國擁有 3.4 兆美元的外匯存底,現在恐必須想明白若敢對台動武,如何擋得住西方的制裁壓力。 《金融時報》報導,歐美昨(27)日宣布制裁俄羅斯央行,並將部分俄國銀行逐出SWIFT,阻擋該國與全球金融體系的聯繫,摧毀俄羅斯經濟穩定。前美國財政部制裁官Daniel Tannebaum研判,就實施制裁的重要性而言,俄羅斯正步入古巴和伊朗的後塵。一位美國政府高級官員補充說,新措施相當於俄羅斯被踢出國際金融體系,成為「全球經濟和金融賤民」。 國際金融研究所副首席經濟學家 Elina Ribakova 亦稱,如果俄羅斯無法出售大量外國資產以換取當地貨幣,那麼其捍衛盧布的能力就會受阻,最終導致銀行擠兌,現在俄羅斯人已經湧向銀行提取現金。 《經濟學人》也分析,歐美制裁策略真正重要的一步是瞄準俄羅斯經濟堡壘機構-俄國中央銀行。俄央行擁有63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相當於俄羅斯GDP的38%。即便俄國央行已將其外匯存底的構成從美元轉移,截至 2021 年 6 月,僅持有 16% 的美元、32% 的歐元、22% 的黃金和 13% 的人民幣。 然而,其持有的大部分證券、銀行存款和其他工具,無論以何種貨幣計價,都可能存放在金融機構的帳戶或將執行西方制裁的司法管轄區。這意味著俄羅斯的部分甚至大部分的國家資金會因制裁被凍結。 經濟學人指出,俄國央行祭出多項措施穩定金融市場,但制裁後果「令人生畏」,俄央行可能無法向受到制裁的銀行提供外幣流動性,從而增加了它們違約可能性。目前俄羅斯金融體系的恐慌正在加劇,俄國民眾對銀行系統失去信心,如果他們的提款以盧布計價,央行可以通過向銀行提供盧布貸款來抵消這種情況。 但是,得益於石油收入,俄羅斯擁有經常帳戶盈餘,從國外獲得的收入比從國外購買的要多。若出現恐慌和資本外逃,無法動用其儲備,可能被迫引入嚴格的資本管制以防止貨幣崩潰,也可能選擇暫時關閉金融市場。 經濟學人總結,歐美來不及阻止俄國入侵烏克蘭,但他們有能力在俄羅斯引發金融混亂,尤其對俄國央行下手,這標誌著制裁手段的變革,西方對這種經濟武器的部署或可能讓中國受到驚嚇,中國擁有 3.4 兆美元的外匯存底,大部分存放在西方金融工具中或通過西方公司持有,現在中國必須重新思考,若敢對台動武如何抵擋得住西方的制裁。
自由時報 2022-03-01
元宇宙的至暗時刻

元宇宙的至暗時刻

去年10月宣布全面搶進元宇宙、且更名為Meta的臉書,首度揭露元宇宙戰略部門(FRL)財報顯示,營收成長遠遠追不上燒錢速度。(路透檔案照)   去年10月宣布全面搶進元宇宙、且更名為Meta的臉書(Facebook),春節期間公布了2021財年第4季財報,除了近18年來首見用戶總數下降,嚇壞市場外,首度揭露的元宇宙戰略部門Facebook Reality Labs(FRL)財報,不僅連續3年越虧越大、且去年每季越虧越多,營收成長遠遠追不上燒錢速度,元宇宙黎明前的至暗時刻(Darkest Hour)恐已到來。 臉書的老齡化幾不可逆,不只年輕族群不愛、用戶數已達飽和,印度、非洲及拉丁美洲等市場更被短影音等新興社群快速取代,加上另一巨頭蘋果變更隱私權直接擠壓了臉書廣告定價權,都逼著臉書不得不轉型擁抱元宇宙。 從FRL財報來看,元宇宙就是一場豪賭。FRL去年第4季營收8.77億美元,季增57%、年增22%,看似風光,但去年第4季虧損達33億美元,一季虧比一季多,且全年虧損101.9億美元,較2019年虧損45億美元、2020年虧損66.2億美元,是一年燒錢比一年兇。 2016年曾被吹捧為VR(虛擬實境)元年,當時有研調機構預估2020年前VR產值達千億美元,但炒作了好幾波、失望了好幾輪,始終只有虛擬、沒有實境;但微軟敢砸687億美元天價收購動視暴雪,顯示微軟、臉書等巨頭絕對有信心燒錢燒到黎明到來,只是台股一堆元宇宙概念股、ETF,還能撐到最後嗎?
高嘉和 2022-02-08
Meta市值蒸發5.5兆 科技股恐慌情緒蔓延

Meta市值蒸發5.5兆 科技股恐慌情緒蔓延

Meta的股價週四(3日)暴跌26%,創下美國公司市值單日最大跌幅。(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Meta的股價週四(3日)暴跌26%,創下美國公司市值單日最大跌幅,Meta公布令人沮喪的營收預測,市值重損超過2000億美元(新台幣5.48兆元),執行長馬克札克柏格(Mark Zuckerberg)的淨資產少了約290億美元(新台幣7954億元),股價重挫蔓延到更廣泛的科技領域,並拖累納斯達克綜合指數走低。根據路透分析,這是美國上市公司市值跌幅最大的一次。 Hargreaves Lansdown的股票分析師勞拉·霍伊 (Laura Hoy) 表示,扎克伯格可能熱衷哄騙全球進入另一個虛擬世界,但令人失望的去年第4季業績很快就打破了他的Metaverse泡沫。 美國以科技為重點的大型公司在2022年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投資者預計在多年的超低利率之後,聯準會收緊政策將侵蝕該行業的高估值。以科技股和其他成長股為主的納斯達克指數1 月下跌超過9%,這是自2020年3月新冠病毒引發市場崩盤以來的最大月度跌幅。 根據最近的數據,Meta是包括對沖基金在內的各種投資者團體廣泛持有的股票,這使得一些基金可能會因Meta股票重挫而暴露被投資客淘汰的命運。
自由時報 2022-02-04
大摩:中國已非世界經濟引擎 以商圍政沒用了

大摩:中國已非世界經濟引擎 以商圍政沒用了

  中國經濟下行已成定局。(美聯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摩根士丹利全球策略師Ruchir Sharma 表示,2022年有10大經濟趨勢需要留意,包括中國雖在2021年佔全球 GDP 增長的4分之1,卻因少子化、債務增加和政府突襲式的監管政策,市場光環褪色,不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另外高通膨、高政府債務以及資產泡沫破裂等問題,也都值得投資人留心。 摩根士丹利全球策略師Ruchir Sharma於《金融時報》撰文稱,中國在 2021 年佔全球 GDP 增長的4分之1,已經低於疫情大流行前的3分之1。如今,中國推出自力更生的貿易戰略,形同與其他經濟體脫鉤。 與此同時,中國還面臨少子化、債務增加和政府強力監管措施,令中國經濟光環褪色,昔日扮演世界經濟成長引擎的角色,恐怕已經達到頂峰。 Ruchir Sharma也對高政府債務提出示警,全球債務已經持續4年走升,疫情流行期間增長更為快速。包括美國和中國在內的 25 個國家債務總額超過 GDP 的 300%,而 1990 年代中期則為零。中央銀行大印鈔繼續使金融市場膨脹,並加深債務陷阱。 此外,出生率下降導致勞動力降低、高通膨、資產泡沫化等等問題,都是2022年值得關注的經濟議題。
自由時報 2022-01-04
中國前11個月 43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

中國前11個月 437萬家中小企業倒閉

  在習近平整肅下,昔日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今年遭遇重大經濟逆風。(示意圖,路透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前中國前財長樓繼偉砲轟統計數據只說好話,掩蓋負面數據。阿里巴巴旗下媒體跟進揭瘡疤,指稱2021年前11月,中國有437 萬家中小企業倒閉,企業註銷率20年來首次超過新註冊企業的數量,有鑑於此,今年Q4度GDP增幅可能會降至 4% 以下。 《南華早報》報導,北京將全國超過 4000 萬家微型和小型企業,視為中國私營部門的「頂梁柱」,支撐著國民經濟,昔日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今年卻遭遇重大經濟逆風。 根據統計,今年前 11 個月,中國約有 437 萬家中小企業永久關閉,是同期新開業企業數量的3倍多;估計今年註銷的中小企業數量很可能超過去年的445萬家,創歷史新高,幾乎是2019年的2倍,是2018年的10倍左右。 報導稱,2021年,中國平均每個月有39.74萬家微型和小型公司關門大吉,超過了去年的月平均 37.07萬家。 雪上加霜的是,在政府整肅企業下,想要創業民眾也心寒,今年前11個月,中國新開中小企業僅132萬家,去年則高達613萬家。 報導直言,中小企業堪稱是中國的經濟支柱,佔中國稅收的一半、GDP的60%和城鎮就業的80%。在倒閉潮衝擊下,中國今年Q4的GDP增幅恐降至 4% 以下。 全球知名對沖基金-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Zhang Zhiwei表示,數據並不令人意外,再度彰顯中小企業生存壓力很大。
自由時報 2021-12-31
今年GDP成長上修至6.09% 王美花:到年底一定超過

今年GDP成長上修至6.09% 王美花:到年底一定超過

  經濟部長王美花(右五)今受邀出席高市府與數位時代舉辦的新創大南方活動。(記者王榮祥攝)   〔記者王榮祥/高雄報導〕行政院主計總處將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6.09%,創近11年來最大增幅;經濟部長王美花今指出,可能到年底、一定會超過,主要成長基礎在於防疫做得好,讓全世界都看見台灣。 主計總處11月下旬、將今年經濟成長率由5.88%上修至6.09%,創近11年來最大增幅,明年經濟成長率也由3.69%上修至4.15%。 王美花今受邀出席在由高雄市政府與數位時代聯手策畫、於高雄展覽館舉辦的「亞灣創新X新創大南方」活動,對今年GDP可望上修提出看法,並研判到年底、一定會超過。 她說,確實對先進國家而言,經濟成長率要達到6以上非常少見,主要原因涵蓋天時、地利、人和,整個局勢對台灣是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把握。 她指出,非常多的廠商出口成績成長不是5%、6%,是20%,這是從來沒有過的,成長基礎則是台灣防疫做得好,讓全世界都看到台灣非常了不起的防疫治理,加上產業符合後疫情時代需求。 世界也因此看到了半導體台灣,既使先進國家也趕不上,並發現這麼小的台灣,竟然有這麼先進的製造業,當然也帶動各行各業發展。
王榮祥 2021-12-10
不只美國...大摩:全球正與中國經濟脫鉤

不只美國...大摩:全球正與中國經濟脫鉤

  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重要性已大不如前。(路透)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首席全球策略師夏瑪(Ruchir Sharma)指出,在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之前,中國經濟的增長與其他經濟體之間的關聯就已開始鬆動,種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經濟重要性已大不如前,不僅美國,全球與中國的脫鉤恐怕都將持續。 夏瑪投書英國金融時報指稱,不久之前,多數經濟體還大力發展與中國緊密關係,然而近幾年,相關聯繫減弱,接著在疫情期間崩解,最引人注目的是,自2015年以來,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增長與其他新興市場間的相互關聯性,從幾近完美(超過0.9)降至僅「隱約可見」的程度(0.2以下)。 今年第2季,中國經濟增速遠比其他新興市場放緩,為30年來首次,這或許就是前兆。 這篇「中國搖搖欲墜,但全球無感」文章指出,中國以任何其他政府難以匹敵的激進方式封鎖防疫、打壓經濟關鍵產業與高企業債務,可以解釋為何中國經濟放緩的速度如此之快,然而中國的增長與其他經濟體間的關聯約在5年前就鬆動,造成該現象的深層原因包括: 新商業冷戰。中國轉向由內需取代貿易驅動的增長模式。出口佔中國GDP比例已從2010年之前的逾35%降至當前不到20%。2015年北京推動「中國製造2025」,前美國總統川普以「脫鉤」回應中國,接著拜登與許多歐洲國家採取類似立場,疫情期間更加大相關努力,亦即從中國商業對手墨西哥、越南與泰國採購更多產品。 文章說,在疫情之前,中國多年來佔全球GDP增長35%,但2020年該佔比暴跌,目前約25%。5年前,中國經濟增速兩倍於其他新興市場平均值,但該落差已縮小,而在面臨人口縮減與大規模債務之際,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增速恐比其他新興市場放緩。 然而,全球其他增長動能強勁,不同類組國家獲得大幅提振,比如數位革命帶動半導體與其他高科技產品需求,使先進新興市場,比如台灣與南韓出口暢旺。行動網路技術正使較大、較不先進的市場,比如印尼與印度轉型,過去4年,數位所得與其GDP的佔比增加兩倍,而印度是與中國經濟下滑的國家之一。 遏制氣候暖化的努力也正引發大宗商品價格的「綠色通膨」,上漲的價格大力提振鋁銅等「綠色金屬」出口商,而這些主要來自秘魯、智利等新興市場。文章說,全球與中國脫鉤也許將持續下去,數位革命、對抗氣候變遷以及新冷戰可能比疫情的影響持續更久,並可能預示新興市場一個新增長時代。
魏國金 2021-12-07
美國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 台灣沒列入

美國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 台灣沒列入

台灣未被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美國財政部今日公布匯率操縱國名單,未將任何外國經濟體列為匯率操縱者,也就是說台灣並未遭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名單。對此,央行稱,將與美方持續溝通,且台美雙方一直在溝通,有關貿易失衡部分,源於台灣有超額儲蓄,但最近幾年已經擴大投資,有助改善失衡問題。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聲明,財政部努力促進更為平衡的全球景氣復甦,使美國工人受益,包括與主要經濟體的貨幣政策密切接觸,目前為止,對台灣、越南等國解決匯率問題的進展感到滿意。 美國財政部稱,目前沒有足夠的證據將瑞士、台灣和越南列為貨幣操縱國,但有 12 個國家超過了3個匯率操縱標準中的2個,包括中國、日本、韓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墨西哥和瑞士。 美國財政部並提及,中國未能公布外匯干預數據,缺乏透明度,使其與其他主要主要經濟體格格不入,將密切監控中國國有銀行的活動。 央行官員對路透表示,去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擴大,除美中貿易爭端及疫情因素導致美國對台灣資通訊產品需求增加外,去年台灣對美國的順差超過200億美元,主要是資通訊產品出口且金額超過100億美元,而非匯率因素。
自由時報 2021-12-04
彭博︰拿遠東殺雞儆猴 中國會是更大輸家

彭博︰拿遠東殺雞儆猴 中國會是更大輸家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資料照)   〔編譯管淑平/綜合報導〕中國以違反勞動、生產品質法規為由,重罰台灣遠東集團,「彭博觀點」(Bloomberg Opinion)專欄評論家高燦鳴(Tim Culpan)指出,北京此舉把最後一批能跨越兩岸鴻溝的人也嚇跑了,「又關閉一座通向台灣的重要橋樑」,中國會是更大的輸家。 將最後一批能跨越兩岸鴻溝者也嚇跑 文章指出,過去十年來受北京愈加強勢、台北拒絕屈服的緊繃關係影響,兩岸政治、經濟和文化關係萎縮,但是雙方務實的商人扮演如同政治人物的非正式管道,在幕後維繫彼此的關係,不過,現在顯然連這種聯繫都被中國未能了解民主機制而切斷了。 北京宣稱會懲罰與任何提供資金支持台獨的商業和政治人物,這意味著,敢表現出支持民進黨的個人或實體,現在已成了中國政府眼中的不受歡迎人物。遠東集團在去年總統選舉前,對執政的民進黨和在野的國民黨都有捐款,而北京針對遠東集團出手很有意思,因為二○○九年中國電信商「中國移動」入股遠東旗下遠傳電訊,買入十二%的股權,當時遠傳被視為開啟兩岸貿易、投資新時代的核心,但那是在國民黨執政下。 蔡英文上台之後,策略性地未推動獨立議題—這個中國不公開承認的事實,也拒絕接受北京的一中立場,中國為此企圖在多方面封殺台灣,拖累了兩岸政治、文化和經濟的交流。然而,靠商界維持的關係仍能一定程度的正常發揮功能,台企工廠依舊在中國生產,超過百萬名台商在中國定居或者往來兩岸經商。 對兩黨都捐款 在美國是很普遍作法 在大多數民主國家,企業都可以、甚至也需要參與政治,捐款很常見,對兩黨都捐款,在美國是很普遍的作法。捐款給民進黨的公司,不表示就如中國所指稱,是支持獨立。北京為了遠東參與民主就祭出懲罰,或許可以達到確保企業高層不敢資助民進黨的短期目的,但長期而言,這類手段正好印證了台灣商界多年來說的:中國是經商的政治風險地,應該轉往他處發展。 中國吸收大批台灣科技人才 將受阻 文章認為,北京在此事會是更大的輸家,因為在中國尋求科技自主獨立之際,政府和企業從在當地居住、工作的大批台灣工程師、經理人可以學到的很多,中國科技公司也僱用許多從台積電、聯電等居領導地位的台灣企業吸引過來的人才。北京這次如此嚴苛反應,代表每一次只要有台灣公司要選擇下一座廠房據點,選擇落腳中國的機會都會減少。北京還有機會與台北建立具有成效的關係,但如此嚴厲行事卻會嚇跑最後一批願意也能夠在兩岸愈加巨大的鴻溝間搭起橋樑的人。
管淑平 2021-11-27
台灣晶片停擺幾天 中國電子廠全關門

台灣晶片停擺幾天 中國電子廠全關門

  德媒稱,全球5分之1的晶片來自台灣,半導體地位無可替代。(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德國《商報》評論指出,全球5分之1的晶片來自台灣,半導體地位無可替代,若台灣半導體供應鏈停擺,全球都會遭殃,中國也不例外。屆時,只需要短短幾天,中國的電子產品廠商就得關門大吉,幾百萬工人瞬間失業。 德國之聲近日以《法蘭克福匯報》以及《商報》2篇評論分析,德國企業出口靠中國,晶片則仰賴台灣,質疑「德企還有救嗎?」 文中稱,出口導向型的德國經濟受惠於中國需求,安然度過疫情衝擊,卻因對中國市場依賴度增加,風險跟著提升,尤其汽車產業。 根據安永諮詢調研,今年上半年,大眾、奔馳、寶馬這3家德國車企的新車銷量有近40%全來自中國市場。如此高的依賴度,一旦發生供應鏈波動,例如恆大崩盤導致中國消費者沒有多餘的錢買車,德國車企的財務報表立刻就會受到重大衝擊。 半導體產業也是一樣,文章指出,現在全球持續處於晶片荒狀態,任何一點微小擾動都會導致嚴重的供貨緊張。文章還誇張的假設,一旦位於新竹的台積電附近發生炸彈爆炸,整條產業鏈都會被炸飛,波及德國汽車廠商。 文章提及,假如台灣晶片產業停擺,中國經濟也會遭到重大損傷,只需要短短幾天,中國的電子產品廠商就得關門,幾百萬工人跟著失業。 文章強調,全球有5分之1的晶片來自台灣,台灣也因為擁有無可替代的半導體供應鏈,攸關全球經濟命脈,如果沒有晶片,飛機無法起飛,也無法生產手機。 文章提醒,有鑑於中共領導人習近平對台灣虎視眈眈,歐盟必須力推晶片產業本土化,假如有一天台海真的爆發衝突,當前的晶片供應緊張就是小巫見大巫,呼籲歐盟應提早做準備,莫拖延。
自由時報 2021-10-17
IMF上調台灣經濟成長率至5.9%

IMF上調台灣經濟成長率至5.9%

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報告逆勢上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至5.9%,調升幅度達1.2個百分點,相較於全球今年經濟成長率被下修至5.9%。(法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台灣今年經濟表現亮眼,國際貨幣基金(IMF)最新發布的10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EO)逆勢上調台灣今(2021)年經濟成長率,從4月預估的4.7%上調至5.9%,調升幅度達1.2個百分點,相較於全球今年經濟成長率被下修至5.9%,較7月預測數字下修0.1個百分點。 這是IMF今年第2度大幅上調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該機構4月時將台灣今年經濟成長預估上調1.5個百分點至4.7%。 IMF發布題為「疫情大流行期間的復甦」報告,台灣明(2022)年經濟成長預估也上調至3.3%,比4月預估(3.0%)高出0.3個百分點,相較於全球明年經濟成長則維持先前預估的4.9%不變。 IMF報告預測,美國2021年經濟成長較7月預測數字大幅下調1百分點,至6.0%;明年則上調0.3個百分點,至5.2%。歐元區2021年經濟成長率上調至5.0%,2022年則維持4.3%不變。 IMF報告預測,全球經濟成長預計將在2022年中期之後放緩,已開發國家經濟體產出預計將超過疫情前的中期預測,很大程度反映美國政策的大力支持;新興市場與開發中國家預計經濟產出損失將持續,主因疫苗取得較慢且政策支持普遍較少。 IMF下修中國今、明年經濟成長預估至8.0%與5.6%,較先前預估雙雙下修0.1個百分點。至於其他亞洲四小龍,IMF預估,南韓、新加坡與香港今年經濟成長將分別達4.3%、6.0%與6.4%,明年3.3%、3.2%與3.5%。 中央社報導,中央大學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執行長吳大任受訪表示,台灣今年出口表現很不錯,預計是貢獻今年經濟成長率的主力,且隨著疫情趨緩與五倍券上路,內需第4季有望補上今年5、6月的缺口,甚至有機會表現更好,「今年經濟成長率超過6%可能性蠻大」。 IMF過去時常錯估台灣經濟成長,去年春季報告將台灣當年GDP(國內生產毛額)估為負成長4%、去年10月預測仍僅零成長,直到今年4月新報告才大幅修正至正成長3.1%。
楊芙宜 2021-10-12
中國動力煤價格每噸飆破8千

中國動力煤價格每噸飆破8千

  中國動力煤價格衝天際。(示意圖,法新社資料照)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在習近平主政下,政策亂無章法,能耗雙控政策引爆煤炭短缺及限電危機後,現在只好又回頭要求煤企「用力」產煤,昨日緊急下令內蒙古72處煤礦交出9835萬噸產能,仍難以抑制煤價,中國動力煤現貨價每公噸直接飆破1850元人民幣(約台幣8029元)。中國分析師直言,供需「錯配」問題短期難改善,煤價易漲難跌。 產煤大省山西近日雖逢暴雨襲擊,27座煤礦停產,仍被要求參與煤炭保供政策,第4季必須承擔5300萬噸的長協煤源保障任務。山西省內多家煤炭央企、國企與天津、福建、河北、廣東、遼寧、廣西等14個省、區、市簽訂Q4煤炭長協契約。 由於山西遇天災,恐難以達成政策任務,中國在長假過後,傳出由內蒙古接刀,10月7日晚,內蒙古能源局發布的《內蒙古自治區能源局關於加快釋放部分煤礦產能的緊急通知》,要求4地72處煤礦共計核增產能9835萬噸,在原有17845萬噸/年的生產能力基礎上增長55%。 即使中國政府要媒企趕工產煤,仍擋不住煤價高漲。中媒界面新聞稱,十一假期部分動力煤現貨成交價已經突破每公噸1850元人民幣,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中泰證券認為,產能釋放需要時間,供需錯配問題短期難改善,年內煤價易漲難跌。開源證券也表示,在海外能源價格大漲下,中國想抑制煤價很難看到理想成效。
自由時報 2021-10-09
台商「柿子挑軟的吃」 停電反應大不同

台商「柿子挑軟的吃」 停電反應大不同

  中國東北地區近日多個城市突發性停電。圖為上海煤電廠一景。(資料照,法新社)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中國東北地區近日多個城市突發性停電,加上受到「能耗雙控」政策等影響,多地限電導致工廠停工,許多台灣企業在中國工廠同樣受波及。對此,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直言,「同樣是大停電,台商柿子專挑軟的吃,反應卻大不相同」。 謝金河27日晚間在臉書表示,27日的股市觀測站重大訊息公告,很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忙碌的一天,因為在中國設廠的台商生產基地都受到衝擊,每一家都在重訊公告,意味過去30年來,台商在中國的投資既深且廣,但「同樣是大停電,台商柿子專挑軟的吃,反應卻大不相同」。 謝金河說,台灣經歷兩次大停電,一次是2017年8月的全台大停電,蔡政府才剛執政不久,所有媒體都嚴厲譴責,當時停電也造成上任不久的經濟部長李世光下台;最近一次是5月疫情失控之際,台灣因為缺水、加上大停電,在野黨群起要要求剛上台的經濟部長王美花下台,還好她後來挺住了。 謝金河指出,每次大停電工商界領袖一定拿起大聲公痛罵台灣缺人、缺地、缺水、缺電等「五缺問題」,但這次中國無預警宣布限電,所有台商都在股市觀測站發布重訊,「沒有一個人敢跳出來抗議!同樣的大停電,國內的企業大老反應完全不一樣」。 謝金河說,這次中國大停電,合理說法是為了提前落實碳中和的目標,另一方面也是在加速淘汰低端產業,但這個做法太急,有點像當年北京移出低端人口,都有很大的後座力,「從今天股市觀測站密密麻麻的重大訊息揭露來看,台商把鷄蛋押在中國這個籃子的並不少」。 謝金河認為,這次中國用最強力的限電手段,勢必影響中國一直以來扮演生產基地的角色,東恊及印度的角色可能更加突顯;對中國來說,這一年的變化太大了,從去年10月反壟斷法,「阿里、騰訊、拚多多、美團被罰鉅款、到螞蟻上市喊停、滴滴出事,補教業中箭、接著演藝人員、到澳門博彩業,香港地產商...,中共中央第一箭射倒新經濟產業,第二箭射到恆大相關房地產業,這一次,能耗雙控可能重擊製造業,會影響出口」。 謝金河總結,中國的三腳鼎立狀態紛紛告急,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如意算盤是怎麼打的?這是很值得思考的深層問題。 不用抽 
自由時報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