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資訊

WSJ:中國鬆綁房價管控 房市風暴即將形成

WSJ:中國鬆綁房價管控 房市風暴即將形成

中國開始鬆綁房價管控措施,任其下跌,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彭博)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規模龐大的房地產泡沫已經破裂,但儘管房市長期低迷,房價仍未大幅下跌,部分原因在於中國許多城市在過去2年裡對房價實施了嚴格的管控,以保持房價穩定,但如今中國開始鬆綁這些管控措施,後果恐難以預料。  《華爾街日報》 彙整中國數十個城市先前的規定顯示,中國地方政府通常禁止開發商對未售出新房提供10%至15%甚至更高的折扣;在一些城市,官員還規定了中古屋售價的下限。  但中國住建部主管媒體《中國房地產報》 8月20日發表社論,敦促地方決策者取消限價政策。該社論指出:「應當給予開發商更大的自主定價權,允許開發商以降價促銷的方式展開自救,以儘快回籠資金。」  至少十幾個城市最近在某些情況下鬆綁了價格限制。例如,四川省成都市9月26日就取消了對市中心新建案的限價,並取消了對中古屋買賣的政府指導價。  報導說,在更大範圍內取消限價政策,有助於開發商清理未售出房屋庫存,增加收入以償還巨額債務,進而為可能的房市復甦創造條件。  但這也可能使中國的房主面臨房價以更大幅度下跌的風險,在經濟成長疲軟之際,進一步打擊消費者信心,甚至可能破壞金融體系的穩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城鎮居民家庭的住宅擁有率約為96%,對許多人來說,房子是他們最大的金融資產。  經濟學家表示,很難說如果在更大範圍內取消價格下限房價會下跌多少,因為中國以前沒有經歷過如此嚴重的房市低迷,但任何下跌都會帶來風險。  澳盛銀行9月發布報告指出,如果中國房價進一步大幅下挫,進而引發甩賣,並導致市場進入螺旋式下降,恐危及金融體系穩定。  報告指出,若中國房價下跌30%,即與東京和香港在過去衰退時期的跌幅相當,在中國5.3兆美元(171兆台幣)的房貸總額中,約有12%(即約6400億美元,20.7兆台幣)會面臨負資產問題,也就是這些房產的價值將低於應付房貸;如果房價下跌50%,約有51%的房貸出現上述情況。  市場研究公司Zillow指出,在金融危機後的美國,有近1/3背房貸的房主陷入負資產。澳盛銀行警告,在中國,負資產可能會讓家庭和決策人士措手不及,由此引發的滾雪球效應可能形成黑天鵝事件(發生機率極低、且難以預料,卻仍然發生的事件)。
盧永山 2023-09-28
日企大撤退 跟中國說拜拜

日企大撤退 跟中國說拜拜

  日本近年祭出大量補貼,鼓勵日企將產線從中國轉移至東南亞或回到日本國內。(路透資料照) 在中國日企數量 創10年新低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20年7月宣佈,將為製造業提供700億日圓(約新台幣154億元)補貼,協助87家企業將產線遷出中國,轉移至東南亞國家或是回到日本國內,藉此減少日本對中國的依賴,建立有彈性的供應鏈。 日本研調公司帝國徵信(Teikoku Databank)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間,進駐中國的日企數量從1萬3600家,減少至1萬2700家,總數創下10年新低,與疫情前相比下降約7%。相較於2020年2月進行的前1次調查,共有2176家企業離開中國或下落不明,116家公司破產和停業,以地區來看上海共272家,減少的數量最多,其次為廣東203家、山東152家。 過去因瞄準中國豐富的勞動資源、低廉的人力成本和龐大的市場,全球各地企業紛紛前進中國。不過近年隨著人力成本上漲、政策影響和美中緊張關係衝擊,中國出口的優勢逐漸下降,與2012年高峰相比,進駐企業減少約1成。除了日企之外,美企留在中國的意願也在消退,根據上海美國商會調查,48%的美企表示將減少或延後今後對中投資計劃。 釣魚台主權議題爆發爭端後,日本就開始走向與中國戰略脫鉤。(美聯社資料照) 釣魚台爭議後 日本就選擇與中戰略脫勾 中國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但日本經濟產業省長期以來一直在努力減少對鄰國的依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到2020年疫情大流行等事件,都打亂了供應鏈,而近年美中貿易緊張局勢也成為一大風險。經濟產業省1名官員表示,政府已經開始看到供應鏈脆弱的風險,並鼓勵各產業關注這類風險,實現供應來源多元化,這將是一個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機會。 2010年,因釣魚台主權議題爆發爭端後,中國限制對日本的稀土出口,日本就開始走向與中國戰略脫鉤。過去十幾年來,日本採取了加強經濟安全的措施,並與東協等盟友一同將製造業遷出中國,尋找風險較小的供應鏈。 日本在6月底公布的一份白皮書中表示,出於地緣政治、經濟安全方面的擔憂,日企正在將主要投資目的地從中國轉向東協和印度,凸顯了全球經濟分裂的趨勢報告中呼籲,透過與盟友合作,來確保半導體在內的關鍵元件和商品供應,提升國內產能以應對供應鏈中斷。 大金為因應「突發狀況」,開始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供應鏈。(彭博資料照) 中國封城 大金決定脫中 日本製造商長年將生產基地和零件供應商集中在勞動力、管理費用相對便宜的中國,又以家用電器、汽車零件對中依賴特別高,其中就包括了日本空調大廠大金(Daikin)。自2010年代中期以來,大金就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零件,到2020年,佔需求價值總額約35%的零件從中國進口。這一數字到2021年下降到20%,但中國為防止病毒擴散,採取的嚴格防疫措施,導致部份零件產量大幅下降,影響了大金的生產,促使大金開始在中國以外地區建立供應鏈,以因應「突發狀況」。 上海封城後,大金開始在日本滋賀縣的基地生產PCB,隨後也開始在馬來西亞投產。自疫情引發全球晶片短缺以來,大金一直在想辦法確保零件穩定供應,例如共享各地工廠庫存資訊,以及開發替代商品,這些經驗幫助大金能夠減少對中國製造商的依賴。儘管放棄中國製的零件將導致採購成本增加,但大金認為,這是應對未來緊急情況的保障。 索尼今年初宣佈,將銷往日本、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相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彭博資料照) Sony把大部份產線移至泰國 日本科技大廠索尼(Sony)今年初宣佈,作為保護供應鏈的一部份,已陸續將銷往日本、美國和歐洲市場的相機產線從中國轉移到泰國。目前索尼在中國的工廠,原則上只生產在中國本土市場銷售的相機,但仍將保留一些生產設施,以便在緊急情況下恢復產線運作。 在華府和北京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後,索尼率先轉移出口至美國的相機產線,在2022年底完成銷往日本、歐洲的相機產線轉移。根據市場研究公司歐睿(Euromonitor)數據,索尼去年在全球銷售約211萬台相機,其中中國市場僅佔15萬台,約90%產品銷往其他地區,這也代表著索尼已將大部份的相機產線遷往泰國。 索尼在全球相機市佔排名第2,僅次於佳能(Canon)。而同為日本企業的佳能在2022年初表示,由於相機市場萎縮、晶片短缺和疫情的連帶問題,宣佈關閉在中國的工廠,並將部份產能轉移回日本國內。 馬自達表示,由於疫情封鎖導致供應不穩定,公司將要求供應商在中國境外生產。(路透資料照) 本田與馬自達 都有意把產能撤出中國 疫情期間,汽車業是受到最大打擊的產業之一,在中國清零政策下,引發日系車廠對供應鏈不確定性的擔憂。日本《產經新聞》去年8月報導揭露,本田汽車(Honda)考慮在中國以外地區建供應鏈,以減少對中依賴;馬自達(Mazda)同一時期也傳出,考慮將產能遷出中國。 《產經》報導指出,本田將繼續保留中國供應鏈,以滿足全球第2大經濟體的國內市場需求,同時為中國以外的市場建立獨立的供應鏈。本田隨後向媒體聲明,公司一直努力審視供應鏈的整體風險,並稱,對中國供應鏈的審查和風險對沖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但並非為了脫鉤。 馬自達則宣佈,由於疫情封鎖導致供應不穩定,公司將要求零組件供應商增加在日本的庫存,並在中國境外生產。馬自達執行董事向井武司(Takeshi Mukai)當時表示,即使馬自達的直接供應商是日本和歐洲公司,他們的零件仍來自中國。在疫情影響下,公司是最先受到封城影響,關鍵是將供應掌握在手中。 疫情打亂供應鏈,加速日企將產線遷出中國。(彭博資料照) 隨著外企接連撤出中國,也引發北京的關注。據日媒報導,2022年12月,1名中國當地政府官員聯繫上日商組織高層,表明有任何需要幫助的都可以主動告知。溫和的作法令企業感到意外,同時也可以反映出中國政府希望透過改善經商環境,盡可能的將外資企業留在中國。 中國官媒《經濟日報》則在年初發表的一篇社論中對外資退出中國市場的行動發出警告,強調中國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美國推動脫鉤將導致企業和經濟受損。一些日企則對撤離中國的趨勢持謹慎態度,1名高層表示,公司應該先觀望北京推出哪些經濟政策,再決定未來在中國的投資。
自由時報 2023-09-27
6兆資金自中國出逃「外國人只能認賠」

6兆資金自中國出逃「外國人只能認賠」

今年前半年約1.37兆人民幣外資撤離中國。(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彭博報導,大規模資金從中國股債市撤離,正削弱中國在全球投資組合的市場影響力,並加速該國與世界其他地區脫鉤。 彭博根據中國人民銀行最新數據估算,截至今年6月底,外資持有的中國股債部位已從2021年12月的最高點減少17%,或1.37兆人民幣(6兆台幣),這還是在中國股市8月出現紀錄性的120億美元(3827億台幣)資金外流之前。 資金的出逃與中國經濟因多年防疫清零措施、房市危機以及與西方持續緊張而下滑不謀而合,美國銀行最新調查顯示,相關疑慮使「避開中國」的主題,成為投資人最堅定的信念之一。自2020年底以來,參與香港股市的外資下降逾3分之1。 法巴資產管理亞洲與全球新興股市主管陳志凱指出,「外國人只能認賠」,他說,投資人對中國的房市與消費支出的低迷感到焦慮,「這些方面的失望導致許多外國投資人重新思考對中國的曝險」。 儘管中國經濟的疲軟一度被認為拖累全球其他地區,特別是新興市場的表現。不過今年顯然並非如此,MSCI中國指數今年以來已下跌7%,可能連續第3年下挫,創逾20年來最長跌勢。更廣泛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則上漲3%,因投資人追逐印度、拉丁美洲等市場的獲利。 隨著中國致力實現供應鏈自主以及美中關係惡化之際,該分歧使其他市場不太容易受到中國跌宕起伏的影響。除了經濟脫鉤之外,另一因素是人工智慧的榮景提振美國、台灣等市場表現,但卻對中國股市助力不大。中國在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已從2021年底的逾30%降至約27%。 與此同時,將中國從新興市場投資組合中剔除的策略增長快速,排除中國的股票基金推出量已創年度新高。MercedCER投資長潘坦卡(Gaurav Pantankar)說,「中國的風險是多重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房屋供給過剩、扶養比、法規不確定、地緣政治孤立等;相較之下,其他新興市場的投資機會卻存在於各方面」。
魏國金 2023-09-17
半年關106家中國分店 家樂福全面退出「北上廣深」

半年關106家中國分店 家樂福全面退出「北上廣深」

家樂福已全面退出中國一線城市。(彭博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歐洲零售巨頭家樂福今年以來紛紛關閉中國各城市分店,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繼廣州、上海、深圳之後,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14日也吹熄燈號。根據蘇寧易購公布今年上半年財報顯示,1到6月家樂福關閉中國106家分店。 報導說,近期家樂福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武漢的分店陸續宣布結束營業。14日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門市「四元橋」店關閉。一名網友說,「北京最後一家家樂福關店了,曾經有兩億流量的大品牌、曾經以超商連鎖店模式遍布全國」。 家樂福1995年進軍中國市場,是最早將大賣場概念引入中國的外資零售巨頭,曾透過迅速擴張策略,在中國零售市場佔一席之地。 2019年蘇寧易購以人民幣48億元收購家樂福80%股權,財報顯示,2019年至2022年家樂福淨虧損72.68人民幣,今年上半年淨虧損19億人民幣。 報導說,上月25日家樂福廣州新市店突然公告26日結束營業,多名員工表示,此舉十分突然。該店原本租約是2032年才到期。同一天,在上海營業30年的太平洋百貨家樂福徐匯店也熄燈。 家樂福深圳所有分店在今年6月底前結束營業,深圳新洲店6月25日公告26日歇業,許多員工說,他們是在25日晚上才接到通知,這家店營業27年,原本租約2026年到期,因資金鏈斷裂而被迫熄燈。 中國網友朱雪芬受訪說,家樂福經營不善原因許多,但關鍵還是經濟不景氣、民眾購買力下降,她說,「經濟不景氣、沒有購買力,房產對很多人來說都是負資產,沒有工作就沒有就業機會,叫人怎麼去消費,現在整個社會都停頓了」。
魏國金 2023-09-16
歐央連10次升息 存款利率創歐元問世來最高

歐央連10次升息 存款利率創歐元問世來最高

歐洲央行(ECB)週四宣布連續第10次提高主要利率,存款利率上調至4%,創歷史新高,為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最高水準。圖為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歐新社) 〔編譯楊芙宜/台北報導〕歐洲央行(ECB)14日宣布連續第10次提高其主要利率,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升幅超過市場預期,備受關注的存款利率上調至4%,創歷史新高、為1999年歐元問世以來最高水準;主要再融資利率升至4.5%,創2001年7月以來新高;邊際貸款利率則升至4.75%。 消息出爐後,歐元匯率急貶。據美國財經媒體CNBC報導,14日台灣時間晚上9點,歐元兌美元下跌0.5%,為3個月低點。在國際貿易疲弱之際,歐洲更嚴苛融資條件料將抑制內部需求。 歐洲央行並下修歐元區未來3年的成長預測,目前預估歐元區經濟今年將擴張0.7%,2024年成長1%,2025年成長1.5%。 歐洲央行預估,歐元區通膨「維持在過高水準且持續過久」,並上調今年和明年的通膨預期,即2023年通膨率將達到5.6%、2024年達3.2%;但下修2025年通膨預期、預計回落至2.1%。 歐洲央行表示,根據當前評估,管理委員會考慮歐洲央行主要利率已觸及可維持足夠久的一段時間,對通膨及時回到目標將可做出重大貢獻;若有必要的話,管理委員會未來決策將會把3大主要利率維持在限制性水準夠久時間。
楊芙宜 2023-09-15
從吹捧到絕望 華爾街喊賣中概股

從吹捧到絕望 華爾街喊賣中概股

被稱作「女股神」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七月下旬表示,其操盤的ARK創新ETF基金(ARKK)已將對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路透) 〔編譯盧永山/特譯〕中國經濟陷入內憂外患,內有房產風暴、地方政府債務瀕於崩盤,外有地緣政治緊張持續升高、出口降溫,且美國和其盟友對中國的科技出口管制一波接著一波,華爾街投行、避險基金及各國退休基金從過去追逐中國概念,近年來紛紛減少或退出中國投資。 多國主權基金、退休基金減持或出清 管理約五三二○億歐元(約十八.三兆台幣)資產的荷蘭資產管理業者APG表示,由於擔憂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其退休基金客戶正在迴避中國市場;這是繼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GIC、加拿大安大略教師退休基金、加拿大退休基金魁北克儲蓄投資集團(CDPQ)之後,又一國際資產管理業者準備減少或退出中國投資。 女股神操盤基金 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 被稱作「女股神」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創辦人伍德(Cathie Wood)七月下旬表示,其操盤的ARK創新ETF基金(ARKK)已將對中國曝險部位降至零;她直言特別擔心中國房地產市場,房地產業促成了中國約十五年高達雙位數的經濟成長率,這樣的成長可掩蓋很多隱藏問題、尤其是債務。 高盛:全球避險基金5月起拋售中股 高盛發布報告指出,全球避險基金自五月以來一直在拋售中國股票,在八月十四日向美國證管會(SEC)提交文件中指出,包括Coatue、D1 Capital與老虎全球管理公司在內的美國大型避險基金,都在第二季出清中國持股,因中國經濟前景不穩定,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持續加劇。 橋水基金 Q2出清三分之一中國股票 過去最積極擁抱中國的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聯合(Bridgewater Associates),第二季已出清三分之一的中國股票,包括賣掉十三家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持股,其中包括出清百度持股、大幅減持中國三家電動車廠「蔚小理」的存託憑證。 高盛指出,近來避險基金對中國的持股,無論是多單或空單全部出清,這意味了外資認為,中國在經濟危機加劇時,可能進一步封閉金融市場,他們擔心資金會拿不出來,還是先跑為妙。
盧永山 2023-09-03
親中的苦果?南韓經濟大倒退

親中的苦果?南韓經濟大倒退

通膨、升息、半導體出口表現疲軟皆衝擊南韓經濟。(法新社) 韓GDP縮水8% 創1998後最大跌幅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南韓2022年GDP縮水8%,超越1998年負成長6.9%、逼近2008年金融海嘯後暴跌9.9%的水準,使南韓繼2019年後,排名再次跌出全球前10大經濟體,該國央行近期更將今年經濟成長預期從原先的1.6%下修至1.4%,顯示南韓經濟正面臨更嚴峻的挑戰。 受通膨影響,南韓央行大舉升息衝擊該國房市,去年南韓房價平均下滑18.63%,跌幅近2成,首爾地區還有部分公寓的跌幅達3~4成,南韓房價跌勢持續,但房貸利率也跟著飆升,導致今年首季購屋人數僅6.8萬人,創下2010年統計以來同期成交量的新低。 不少學者認為,南韓經濟現況與2008年金融海嘯時期類似,甚至可能更糟,預期至少要等到2024年後才有機會好轉;至於房市低迷的景況恐將持續到今年底。該國中央銀行日前透露,儘管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降至2.3%,但預期未來幾個月有可能再反彈至3%以上,若南韓進一步收緊貨幣政策,恐使該國經濟再次承壓。 升息導致房貸飆升,南韓去年房價平均跌幅近2成,但房價下跌,苦的仍是買不起房的年輕人。(路透) 韓房價狂跌 全租房亂象多 過去南韓房價年年飆升,因此不少人會選擇租房,而在南韓的租屋市場中,又可分為「月租房」或「全租房」,前者與台灣租房需預先給房東1~2個月的房租當作押金的情況稍有不同,南韓的房屋押金(當地稱保證金)通常是月租費的8~50倍以上,房東大多以500萬韓元(約台幣12萬)作為起跳價,保證金給的越多,房客越有機會壓低月租費。 全租房則是南韓特有的租房文化,房客需一次拿出上百萬台幣,相當於該房屋在市場行情的3~8成金額,租客在居住期間除了水、電、管理費,押金在退租時可全數拿回,房東也能在合約期間將押金拿去做投資,因為南韓房市維持了很長一段多頭榮景,不少房東會選擇繼續將資金投入房市,以獲取更多報酬。 由於全租房不受利率影響,看似比買房更划算,退租後還能拿回全數押金,等於免繳房租,也讓這種特殊的租屋方式在房價大漲時蔚為風潮,但隨著房市崩跌,有房東因投資慘賠、周轉失靈而捲款潛逃,導致房客拿不回或僅拿回部分押金,還得另尋住處,損失相當慘重,全租房暴雷目前已逐漸成為南韓房地產危機下另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由於首爾地區租金高昂,除了全租房,有些租屋族會選擇半地下屋來減輕房租壓力。(美聯社) 半導體出口衰退 三星Q2獲利減90% 不只房市危機四伏,由於終端市場對記憶體需求放緩加上晶片價格下跌,以及中國復甦不如預期、對中出口額驟降以及美中科技戰等,均使南韓出口承受巨大壓力,自去年10月以來,南韓的出口已連續10個月收黑,據《路透》調查,南韓8月份出口恐將再次下滑,南韓當局則表示,出口有望在10月恢復增長態勢。 過去曾是南韓重要經濟支柱的半導體產業表現疲軟,三星電子(Samsung)Q2獲利與去年同期相比暴跌90%;SK海力士(SK Hynix)自去年Q4以來,營收也已連續3季呈現虧損。該國學者認為,南韓應發展半導體以外的產業,增強企業的出口能力,像是2023上半年南韓的汽車出口額就飆升近50%,創下歷史新高。 半導體向來是支撐南韓經濟的重要命脈,記憶體價格崩跌衝擊三星、SK海力士的營運。(彭博) 韓強化美日同盟 盼突破經濟重圍 金融海嘯過後,儘管南韓2009年GDP暴跌9.9%,但隔年隨即實現強勁的反彈,2010、2011年GDP分別成長21.2%、9.5%,但此次受半導體產業寒冬影響,經濟恐難以像過去一樣在短期內大幅反彈。 由於南韓與台灣一樣,屬於出口導向型國家,經濟相當仰賴貿易,因此更容易受到他國影響,有鑑於國內景氣持續低迷,以往單靠半導體產業、出口過度依賴中國市場的作法似乎已行不通,再加上美中角力、俄烏戰、極端氣候、國際油價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南韓總統尹錫悅一改過去文在寅執政時期的親中路線,外交策略轉為積極強化與美國同盟合作,並修復與日本的關係,重啟睽違12年的穿梭外交、恢復貿易往來。 另外,尹錫悅於8月15日南韓光復節宣布特赦2716人,其中包含多名政商界巨擘,這已是尹錫悅上任後,發布的第3次總統特赦令,顯然,如何重振國家經濟已成為南韓當局的首要目標。 尹錫悅對內特赦政商界巨頭,對外降低對中國依賴,積極強化美日韓同盟。(法新社)
李綺雯 2023-08-31
先行指標敗像已露 中國完蛋了?

先行指標敗像已露 中國完蛋了?

中國面臨通縮危機,專家認為,其經濟在未來幾年恐陷入成長停滯期。(美聯社) 中國經濟 未來10~20年陷入停滯期 〔記者李綺雯/綜合報導〕疫後中國經濟復甦不如預期,第2季GDP成長率僅6.3%,遠低於預期,消費者支出也呈現放緩跡象,相較於他國接連升息抑制通膨,中國反倒陷入通縮窘境,繼6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增幅降至0後,7月CPI年減0.3%直接跌落負值,生產者物價指數(PPI)更已連續10個月負成長。 此外,中國的貿易表現也受到西方興起的保護主義、地緣政治風險加劇衝擊,如:美中角逐、歐美去中化,還有各國升息導致的終端需求疲軟影響,中國進出口降幅持續擴大,過往憑藉著貿易順差創造的經濟成長優勢已逐漸式微。 隨著中國通縮情況加劇,經濟壓力同樣倍增,曾是推動該國經濟成長動力的房地產市場陷入低迷,還有不斷攀升的青年失業率,迫使北京當局推出刺激措施,希望能擴大內需、吸引外資,儘管中國人行先前喊話強調沒有通縮風險,試圖挽救消費者信心,但近日卻意外宣布降息,美國投資策略師Edward Yardeni認為,中國經濟很可能在未來10~20年陷入停滯期。 中國7月進、出口分別下降14.5%、12.4%,降幅皆大於預期。(美聯社) 通縮恐引發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對經濟有什麼影響?與通膨引發的物價上漲相比,商品價格下跌對消費者來說似乎不是件壞事,但同樣也不會促使消費者購物,倘若國家長期處於通縮情況,人們通常會預期未來的物價會更便宜而選擇不斷延後消費,加劇當前已相當疲弱的市場需求。 一旦民眾的消費支出減少,經濟活動也會跟著放緩,恐促使企業不得不削價競爭,而當企業收入縮水,身為勞方的消費者很可能面臨減薪甚至失業,進而導致消費者再次降縮減支出,最終形成惡性循環,引發國家經濟衰退,正因如此,要想根治通縮通常比通膨更不容易。 中國疫後經濟復甦低於預期,消費者支出放緩,出現通縮跡象。(法新社) 中國此次通縮 突顯內需疲弱及人口紅利消失問題 事實上,過去幾年中國通膨率一直維持在2%上下,符合市場上廣泛定義的通膨目標,但也曾出現幾次通縮情況,第一次是亞洲金融危機讓中國1998~1999連續2年CPI負成長0.8%及1.4%;再來是2002年美國網路科技泡沫,導致中國經濟成長下滑,物價連續14個月呈現下跌,當時CPI年減0.8%,另外,還有一次則是2009年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衝擊中國經濟,導致物價跟著下跌,同年CPI為-0.7%。 上述統整的3次通縮均是受到外部因素影響,當時中國經濟正處於向上成長的階段,藉由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刺激措施,很快地就走出通縮陰霾,但此次中國面臨的通縮主要是來自中國經濟本身既有的問題,歷經10幾年的高速成長後,中國開始浮現內需不足與結構性問題,像是出生率降低導致人口紅利消失,還有失業率不斷創高、企業債務槓桿過高等,因此,中國這次要擺脫通縮恐怕不容易。 中國青年失業率不斷攀升,日前北京當局表示,將暫停公布相關數據。(路透) 中國通縮 全球有感 由於中國為世界製造大國,別國也可能因中國通縮受到影響,一方面雖然有助於其他購買中國產品的國家降低通膨,但當廉價的中國製商品充斥全球市場,很可能會削弱其他國家製造業的競爭力。 綜觀上述,中國通縮很可能是反映了民間對未來景氣恐陷入衰退的不安,隨著企業減少投資、工資增長停滯、家庭增加儲蓄降低支出,導致整個社會欠缺運轉的活力,要想走出通縮的困境,北京政府若一昧醉心內鬥爭權,恐難以重振民間信心。 中國這波通縮主要是源自於該國內需不足與結構性問題。(彭博)
李綺雯 2023-08-22
華爾街日報:中國40年繁榮已經結束

華爾街日報:中國40年繁榮已經結束

外媒認為,面對地方政府債務、出口低迷及外資落跑等問題,中國經濟前景黯淡。(示意圖,彭博)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看衰中國經濟的論述越來越多,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從脫貧邁向強國的經濟模式已經成為過往雲煙,觸手可及都是陷入困境跡象,地方政府身陷債務泥潭、無計可施,還面對私人投資疲軟和出口低迷,而與美國及其盟國分歧擴大,危及外國投資和貿易。這不僅僅是一段時間的經濟疲軟,可能是漫長的黯淡時期,中國40年的繁榮已經結束了。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遏制Covid-19取得的初步成功,以及美國消費者在疫情期間支出激增,掩蓋了中國的經濟問題。不過,隨著中國房地產泡沫破裂,西方對中國產品需求下降,貸款達到不可持續的水平,這些問題一一引爆。 近幾個月來,中國經濟前景明顯黯淡。製造業活動萎縮,出口下降,青年失業率創歷史新高,大型房企恆大聲請破產保護,碧桂園爆雷等等。IMF計中國未來幾年的GDP增長率將低於4%,不到過去40年大部分時間的一半。 總部位於倫敦的研究公司凱投宏觀預計,中國的經濟增長率已從 2019 年的 5% 放緩至 3%,並將在 2030 年降至 2% 左右。 按照這樣增速,中國將無法實現習近平 2020 年設定到 2035 年將經濟規模翻倍的目標。這將使中國更難脫離中等收入新興市場的行列,也意味著中國永遠不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1大經濟體。 儘管習近平領導層加大了國家干預力度,聚焦半導體、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等政府青睞的行業。尤其,北京已花費數十億美元試圖建立半導體產業,以減少對西方的依賴,卻僅擴大成熟製程,對於台積電等公司所生產的先進半導體絲毫沒有進展,還出現爛尾。 而且,單靠上述產業不足以提振整個經濟,也不足以為數百萬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北京方面不採取更積極的刺激措施,也不重振私營部門的創業精神,中國的經濟放緩可能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陷入長期停滯。
自由時報 2023-08-21
中國經濟崩盤原因 美媒:民眾不信北京當局

中國經濟崩盤原因 美媒:民眾不信北京當局

中國自第2季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每況愈下,這些糟糕的經濟數據可能暗示了1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即中國政府未能讓該國民眾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他們的財務可獲得保障。(路透)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自第2季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每況愈下,讓股匯市雙雙慘跌,而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這些糟糕的經濟數據可能暗示了1個更根本性的問題,即中國政府未能讓該國民眾相信,在後疫情時代,他們的財務可獲得保障。  報導說,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7月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幾乎陷入停滯狀態,包括7月零售銷售年增率放緩至2.5%,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減0.3%,顯示出現通縮,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僅月增0.1%,新增人民幣貸款創2009年以來最低,並宣布不再公布青年失業率,6月的青年失業率為21.3%。  中國今年第1季的經濟還讓所有人充滿希望,但第2季以後就呈現斷崖式下墜,變化如此之快,可能的理由包括出口下降、外國投資暴跌、整體就業市場疲軟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民眾對未來收入前景及其主要金融資產住房的安全性和價值信心大失,甚至可能永久失去信心。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中國近年來推行的政策難辭其咎,這可能是中國的經濟數據突然變得非常敏感,北京當局開始停止公布一些經濟數據的原因之一。  中國政府以防止房地產業債務演變為危機為由,自2020年起對房地產業的融資進行監管打壓,導致房地產巨擘中國恆大集團的違約,以及緊接而來的房市長期嚴重低迷,另1房地產巨擘碧桂園受此影響又爆發財務危機,對許多家庭甚至大多數家庭來說,這是1次刻骨銘心的打擊。時至今日,許多中國民眾仍在等待可能永遠不會蓋完的預售屋。  報導說,如果中國政府不能向民眾證明,它仍然有能力採取強有力的實際行動來維護他們的財務,那麼中國可能會陷入一段痛苦的經濟停滯期,最終可能還會引發政治動蕩。
盧永山 2023-08-17
中國建商碧桂園跌破1港元 市值縮水1.5兆

中國建商碧桂園跌破1港元 市值縮水1.5兆

碧桂園11日收盤報0.98港元,成為雞蛋水餃股。(路透資料照) 〔編譯魏國金/台北報導〕碧桂園股價今重挫5.77%,首度摜破1港元,報0.98港元。碧桂園曾是中國銷售額最大的地產開發商,其股價從1月高點已下跌約70%,為同期恆生指數上表現最糟的個股,這使其市值從2018年500億美元高點(1.6兆台幣)縮水至如今約33億美元(1050億台幣)。 彭博報導,碧桂園淪為香港仙股(penny stock,台灣的雞蛋水餃股)的遭遇,突顯房地產價格持續低迷,是如何重創中國一些最強大的民營建商。碧桂園一度被認為相對不受信貸緊縮影響,如今正成為佔中國生產總值(GDP)25%的房地產產業金融爆雷的代表。 在碧桂園美債持有人表示,尚未收到7日到期的票息支付後,對碧桂園的債務疑慮加劇。如果碧桂園在30天的寬限期內未能付款,將首度違約。 報導說,在10日向香港交易所提交的文件中,今年上半年碧桂園預計淨虧損76億美元(2419億台幣),該文件並未提到票息支付問題。穆迪投資以「流動性與再融資風險加劇」為由,將碧桂園評級下調3個等級至Caa1。自8日以來至少包括匯豐、里昂證券等3家券商調降其評級。
魏國金 2023-08-11
中國7月進出口跌幅擴大 經濟內外交迫

中國7月進出口跌幅擴大 經濟內外交迫

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降幅進一步擴大,凸顯中國經濟內外交迫,令成長前景蒙上陰影。圖為山東煙台港。(美聯社)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7月以美元計價的出口和進口,連續第3個月下降,且降幅進一步擴大,凸顯中國經濟內外交迫,令成長前景蒙上陰影。週二滬深300指數收盤下跌0.3%,香港中國企業指數(H股)收盤大跌2.1%。  中國海關總署表示,7月出口年跌14.5%,為2020年2月武肺疫情爆發以來最大跌幅,並較市場預估的下跌13.2%更糟;進口也下跌12.4%,為今年1月以來最大跌幅,為市場預估跌幅5.6%的逾2倍。今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下跌7.6%,進口下跌5%。  中國7月進出口進一步減弱,讓北京當局面臨更大壓力,他們已因房地產部門癱瘓和內需急凍而焦頭爛額。保銀資產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進口跌幅加深反映內需疲弱,整體消費和投資成長雙雙走弱。」  數據顯示,中國7月對美國出口暴跌23.1%,對日本、南韓、台灣、東協、歐盟、巴西和澳洲的出口也都出現雙位數跌幅。中國7月來自美國、南韓、日本、台灣和東協的進口,亦出現雙位數跌幅,來自歐盟的進口則下跌3%。  北京當局一直想方設法刺激今年的經濟成長,儘管迄今提供的支援規模是針對性和有限的。相關機構日前宣布刺激消費20條措施,希望提振對住房、家電、家具等其他產品的需求。  不過,張智威表示,中國政府目前的政策主要鎖定房地產部門,在提振需求方面著墨不多,因此經濟形勢仍面臨極大挑戰。
盧永山 2023-08-08
美台貿易倡議實施法案 拜登簽署生效

美台貿易倡議實施法案 拜登簽署生效

美國總統拜登已簽署國會日前通過的「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法案生效。(美聯社) 美國國會日前通過「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白宮今天下午宣布,法案已獲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 白宮發布新聞稿,宣布拜登(Joe Biden)已於今天簽署「美台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實施法案」(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 First Agreement Implementation Act),法案正式生效。 經過一年協商談判,美台6月1日透過美國在台協會(AIT)與駐美代表處,於華府簽署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涵蓋關務行政及貿易便捷化、良好法制作業、服務業國內規章、反貪腐、中小企業等5項議題。 協議生效雖不須國會核准,民主黨籍參議院財政委員會主席魏登(Ron Wyden)及共和黨籍眾議院歲計委員會主席史密斯(Jason Smith)等人6月9日仍提出實施法案,除盼透過跨黨派核准程序表達國會對協定的支持,也為加強國會監督。 根據法案規定,協定生效前,美國總統須先向國會報告,說明協定如何促進美台貿易關係及推動美國勞工、消費者、企業與農民的利益,並於30日內提出認證,證明台灣已採取任何履行協定所需措施。 法案也要求行政部門,未來與台灣達成的任何進一步協定,需符合公開透明原則,並徵詢國會意見。 法案在國會快速被推進,眾議院首先於6月21日以口頭表決方式通過法案,不到一個月,法案7月18日也獲參議院口頭表決通過。 法案經眾議院議長麥卡錫(Kevin McCarthy)簽署後,於7月27日正式送交白宮。 麥卡錫事後透過新聞稿表示,美台關係建立於對和平與民主的共同承諾,美台經濟夥伴關係對於在全世界追求自由至關重要。他還說,這部法案「將成為眾議院共和黨人持續支持台灣人民眾多努力中的第一步」。 不過,拜登今天稍後透過聲明,對法案針對美台後續協商部分規定表達關切,認為這些規定恐影響美國憲法賦予他與外國夥伴協商的權力。 拜登舉例,法案第7節要求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在與外國夥伴協商期間須提交協商文本給國會委員會,並阻礙USTR在國會審閱期間將文本傳給台灣。此外,法案要求把議員納入美國代表團,賦予他們參與例行簡報的權利,包括攸關臨時協議的部分。 拜登強調:「在出現法案第7節規定侵害我與外國夥伴協商的憲法權力時,我的政府將視其為不具法律約束力。」 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先前表示,美台下一階段談判可能鎖定勞工、環保與農業3大議題,但還需再跟美方協商。 鄧振中與美國副貿易代表畢昂奇(Sarah Bianchi)本月3日進行視訊會談。鄧振中會前告訴中央社,這屬例行性會議,雙方將交換彼此進度,包含討論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階段談判事宜。 鄧振中指出,台灣已有周全準備,展開談判時間地點尚未確定,但希望「越快越好」。
自由時報 2023-08-08
赴中人數雪崩99% 華爾街日報:外國人不願去中國了

赴中人數雪崩99% 華爾街日報:外國人不願去中國了

在地緣政治緊張及中國祭出反間諜法後,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外國旅客赴中意願降低。(示意圖,美聯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在地緣政治緊張及中國祭出反間諜法後,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不僅2023年第一季外國對中直接投資降至200億美元,年減8成。入境旅客人數也暴跌,今年第一季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客人次只有5.2萬,比2019年第一季疫情爆發前的370萬人次,雪崩99%。其中近一半的遊客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而非美歐等西方國家,美國賓州的旅行社自爆,疫情以來前往中國的旅客掛零。 《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解除疫情封鎖措施並重新開放邊境半年後,赴中的國際旅客寥寥無幾,這是中國與西方漸行漸遠的新跡象。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今年第一季旅行社接待的入境旅客人次僅5.2萬,比2019年第一季疫情爆發前的370萬人,大幅縮減。這些入境旅客中,將近一半的遊客來自台灣、香港和澳門,而非美國或歐洲等地區。 遊客減少也可能導致對中投資減少。研究公司榮鼎集團的Mark Witzke對中國政府數據進行分析,顯示2023年第一季外國對中直接投資降至200億美元,比2022年第一季的1000億美元,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美國賓州一家精品旅行社Friendly Planet Travel,以往每年大約協助1500名遊客赴中,總裁Peggy Goldman 自爆,自新冠疫情以來,該公司沒有接到任何一件赴中旅遊的申請。 中國和海外旅遊專家解釋,中西關係惡化是外國遊客迴避中國的原因之一,外國人對赴中旅行更謹慎。而且美國政府6月份也發布旅行警示,警告美國人重新考慮赴中旅行,理由是存在北京恐隨意執法,例如出境禁令和不當拘留的可能性。 另一個不願去中國的族群是企業外派的外籍員工。現年37歲的投資顧問Alexander Sirakov去年8月從上海搬回保加利亞,他的外籍朋友圈子裡,大多數人也離開了,他曾居住的社區中,10個外籍家庭有8個搬離中國。 為中國投資提供諮詢服務的律師事務所合夥人Dan Harris 坦言,中國最近對西方盡職調查公司和其他公司進行調查的事件,包括中國政府對貝恩公司(Bain & Co.)等全球諮詢公司的突擊調查,導致企業非常擔心他們的員工去中國的問題,「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人們不會前往中國。」
自由時報 2023-08-05
WSJ:中國經濟糟透 2億散戶撤離股市

WSJ:中國經濟糟透 2億散戶撤離股市

散戶向來是中國股市主力部隊,但因過去2年中國股市的表現乏善可陳,加上中國經濟前景不明,已有2億散戶撤離股市。(路透)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散戶向來是中國股市主力部隊,但因過去2年中國股市的表現乏善可陳,加上中國經濟前景不明,已有2億散戶撤離股市,把錢投入貨幣市場基金和保險產品,或乾脆存在銀行裡,這對A股市場的影響巨大,因據官方估計,去年散戶交易量約占中國股市總交易量的60%。  報導說,中國滬深300指數去年下跌約20%,今年迄今的漲幅3.7%,也遠低於美國、日本、台灣、南韓等國家的主要指數。這讓中國A股市場的主力部隊—上班族、公務員和一般民眾有種絕望之感。  中國散戶對股票價格影響巨大。與大型機構投資人主導股票交易的美國股市不同,中國股市仍由2.19億的散戶推動,據官方估計,去年散戶交易量約佔到中國股市交易總量的60%,而美國散戶的交易量僅占不到20%。  如今越來越多中國散戶把錢投入到貨幣市場基金和保險產品,或乾脆存到銀行裡,儘管最近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利率,意味著這類投資收益會減少。散戶的不安顯示,中國要從3年來嚴格的防控措施所造成的嚴重經濟創傷中恢復過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滬深300指數今年1月一度上漲逾7%,當時許多分析師和經濟學家都樂觀認為,在中國政府去年12月取消清零政策後,中國經濟將迅速反彈,但此後公布的一連串數據打擊了這種信心。  中國第2季經濟成長率季增僅0.8%,而零售支出、企業投資和房地產銷售等數據也低於預期。官方7月31日公布的7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製造業活動連續第4個月陷入萎縮。  專注於投資中國股市的畢盛資產管理公司(APS Asset Management)投資總監王國輝表示,散戶的風險偏好正在減弱,當週圍的一切都在崩塌時,他們也不想火中取栗。  對於想透過投資賺錢的一般民眾來說,股票價格的大幅下跌意味著中國的2大財富製造機—股市和房市,都已經靠不住了。今年6月中國70大城市中,有許多城市的房價連續第2個月下滑。  北京28歲的數據產品經理Mark Xu持有超過13.5萬美元(427萬台幣)的中國上市公司股票,其中包括科技、能源和航運公司股票,他認為現在沒有1檔股票有足夠的吸引力或良好的成長潛力,因此更願意投資定期存單或人壽保險,因為回報率有保證。   針對股市,Xu表示:「我從A股市場上根本賺不到什麼錢。事實上,如果股市開始上漲,我也許會逐漸把股票脫手。」  根據統計,今年5月中國貨幣市場基金的資產規模攀升至創紀錄的11.9兆人民幣(52.4兆台幣),使2.6兆元人民幣(11.4兆台幣)的共同基金市場規模相形見絀,儘管這種差距在6月有所縮小。家庭儲蓄正在增加,保險產品則大受歡迎,以至於監管機構要求保險公司降低某些產品的最高收益率。  外國投資人也紛紛縮減或放慢在中國展開新投資的腳步,將部分資金轉移到亞洲其他地區股市。  散戶信心下滑對某些股票價格的打擊可能更大。王國輝指出,科技股和消費股很受散戶青睞,如果他們遠離股市,這類股票恐怕會進一步下跌。
盧永山 2023-08-02
全球研發中心啟用 魏哲家高喊:台積電根留台灣

全球研發中心啟用 魏哲家高喊:台積電根留台灣

  全球研發中心啟用,魏哲家高喊,台積電根留台灣(記者洪友芳攝)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 (2330) 今 (28) 日舉行全球研發中心啟用典禮,總裁魏哲家致詞特別強調,他要藉機會向全台灣人民表示台積電根留台灣的決心,針對外界有質疑台積電是把重心往外移的雜音,他要藉機說「沒有!我們根留台灣」,全球研發中心的啟用,代表台積電根留台灣的決心。 行政院長陳建仁、副院長鄭文燦、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經濟部長王美花、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鈺創董事長盧超群等貴賓均到場一起參與啟用盛典,總統蔡英文確診,今改由陳建仁代表出席。 魏哲家致詞表示,最近台積電應客戶要求,在世界各地蓋很多生產線,很努力在做本分內的事,但也聽到有些關切聲音,包括質疑台積電是否把重心往外移,在台灣應該是要將有的發展停頓了,他強調「沒有!我們根留台灣」。 魏哲家也表示,他今天要藉這個機會向政府多年來的支持與鼓勵表達謝意,長久以來,台積電都仰賴政府在水電、土地和人才培養等各方面的支持,如果沒有這些支持,台積電做不到今天的規模。 他承諾,台積電對綠能發電、節約用水、環保要求一定全力以赴,這是台積電對社會、國家、甚至全世界的責任與義務。 魏哲家指出,台積電在台灣有許多生產基地,包括新竹縣市、台中市、台南市及高雄市,各地方政府及人民對台積電的愛護,使同仁能安心快樂工作,台積電今天才會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台積電將繼續努力不懈投資研發,跟客戶一起發展他們最新產品,他也向研發團隊表達感謝,感謝他們的努力,台積電才能站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地位。 魏哲家並向創辦人張忠謀表達最高敬意與感謝,他說,因創辦人30幾年的教導與領導,台積電才有今天的成就,創辦人雖退休,但影響力一直沒有退休,經營團隊謹守他的要求,即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及客戶信任,希望台積電能不辜負創辦人的期待。
洪友芳 2023-07-28
北大學者:中國青年實際失業率上看46.5%

北大學者:中國青年實際失業率上看46.5%

中國6月份青年失業率21.3%創歷史新高,但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研究指出,中國3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路透) 〔中央社〕中國6月份青年失業率21.3%創歷史新高。但財新網引述北京大學副教授張丹丹研究指出,若將約1600萬名躺平、啃老等不工作者均視為失業,中國3月份青年實際失業率最高上看46.5%,遠高於官方公布的19.7%。 中國國家統計局17日上午發表6月份16至24歲青年失業率數據後,財新網這篇題為「可能被低估的青年失業率」的文章即在當天傍晚發表。雖為付費文章,但內文的部分及全部截圖這兩天在中國網路上迅速流傳,受到熱議。 文章指出,長期來看,中國青年高失業率問題首先應歸因於2020年以來持續3年的COVID-19疫情,對消費、企業營商環境乃至整體經濟活力造成持續性影響。 文章提到,張丹丹的研究團隊從長三角的人力招募平台發現,2022年底的疫情對蘇州、昆山等地的製造業帶來嚴重打擊。直到疫情過去的今年3月,就業人數也只恢復到疫情前的2/3。由於青年是製造業中的就業骨幹,因此衝擊更大。 這篇文章說,今年3月以後中國的技工就業市場其實有改善。因此,3月以來青年失業率上升便反映普通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而從具體數據可知,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出現嚴重的供過於求。 文章指出,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3月數據,全國城鎮的16至24歲人口共約9600萬人。勞動人口占1/3即3200萬人,但其中630萬人被列為失業;其餘2/3即6400萬人為非勞動人口,其中4800萬人為在校生,剩下1600萬人為大多選擇「躺平」、「啃老」而不工作的非在校生。 文章提到,若將上述1600萬名非勞動人口全數視為失業狀態,那麼中國失業的16至24青年人最多可達2230萬人;以非在校生人數總和4800萬人為分母,那麼今年3月中國青年失業率的最大值即達46.5%,遠高於當月官方公布的19.7%。 文章說,中國青年高失業率現象既是「長期需求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導致,也是短期內大學畢業生供給大幅度上升的結果。按季節性波動趨勢預測,今年7、8月青年失業率將繼續上升。因此,合理疏導大學畢業生降低就業及薪酬預期,「先就業再擇業」,同時「加快經濟復甦」,可能是解決當下中國青年人失業的出路。
中央社 2023-07-19
新華社證實 俄國近2個月狂拋84.5億元人民幣

新華社證實 俄國近2個月狂拋84.5億元人民幣

受到國際制裁衝擊,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收入驟降,正在拋出手上人民幣填補財政缺口。(示意圖,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人民幣近期走疲,除了經濟情勢欠佳外,外界揣測與中國簽訂貨幣互換協議及簽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國家,拋出手上人民幣,導致人民幣貶值,俄羅斯及阿根廷等缺美元的國家被點名。現在中國官媒證實,俄羅斯的確正在拋出手上人民幣填補財政缺口。俄羅斯財政部宣布,將在7月7日至8月4日出售價值349億盧布(約台幣119億)的人民幣。 中媒新華社指出,俄羅斯財政部稱6月份石油和天然氣收入比預期少約303億盧布,7月份預計缺口達45億盧布,因此,需要出售近349億盧布等值的人民幣,補足財政缺口,拋售時間預計為7月7日至8月4日。 新華社宣稱,俄羅斯財政部在6個月大約拋售價值746億盧布的人民幣,這意味著7月份的人民幣出售量將減少一半以上。以此推算,俄羅斯在2個月左右的時間,拋售價值1095億盧布的人民幣(相當84.5億人民幣,新台幣372億元 )。
自由時報 2023-07-10
風光滲透率逾2成 風電單週飆破1.35億度

風光滲透率逾2成 風電單週飆破1.35億度

台電指出,風光滲透率自7月4日起持續突破2成。(資料照,記者廖家寧攝) 〔記者廖家寧/台北報導〕台電今指出,晴朗天氣加上西南季風助攻,風力與太陽光電昨(8)日12點32分合計發電達到778.8萬瓩,風光滲透率達23.27%,意即每5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且風光滲透率自本月4日起中午時段持續突破2成;此外,風力單週突破1.35億度,相當於30萬戶家庭在夏季單月的用電量。 台電指出,近日風力發電再締造佳績,分析本月2日至8日單週的發電數據,全台風力每小時平均發電超過800MW,一週總量更突破了1.35億度,相當於30萬戶家庭在夏季單月的用電量,從本月4日起更是突破單日2000萬度。 其中,風電在夜尖峰(晚間6點至9點)也持續出力,例如4日、6日、7日晚間皆飆出超過100萬瓩的好成績,其他日子的夜晚也能穩定維持在70萬瓩以上,支援夜尖峰時段用電需求。 台電統計,截至今年5月,全台太陽光電累積裝置容量達1072萬瓩,風電累積裝置容量達201萬瓩,今年風光發電更創下突破800萬瓩的紀錄。 台電強調,綠電發展已是國際趨勢,成為國內產業外銷的剛性需求,對台灣總體經濟及戰略地位非常關鍵,因此政府、民間與台電近年來致力投入綠電設施建置,未來風力和太陽光電將攜手確保穩定供電,並持續維持發電佳績。
廖家寧 2023-07-09
經濟學人智庫:台海衝突 全球晶片業一起陪葬

經濟學人智庫:台海衝突 全球晶片業一起陪葬

美國智庫認為若台海戰爭爆發,將會影響全球晶片業。(法新社)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俄烏戰爭爆發引起傷亡無數,再加上美中科技戰水深火熱,不少人開始預想,若今日爆發台海戰爭又會帶來多少影響,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在最新研究報告中提出警告,若真爆發台海戰爭,全球晶片業會一起陪葬。 外媒報導,根據EIU在3月的台海爆發軍事衝突報告顯示,台灣生產全球60%的半導體晶片,而在最先進的晶片方面,台灣的全球市佔更高達90%,因此認為中國若對台灣進行軍事攻擊,將會帶給全球晶片極大衝擊,因此評估台海戰爭目前「非常不可能」。 智庫最新研究報告指出,戰爭爆發將切斷台灣晶圓廠的供應,最好的情況是台灣海空運輸中斷,最壞的則晶片製造設施被徹底摧毀,而不管是哪一個結果,晶片產業的上游與下游都將受到影響,像是晶片製造設備無法送至台灣,而台灣晶片成品也無法出口,恐將影響智慧手機商及汽車製造商等生產公司,甚至延伸到其他市場。 另外,報告也指出,中國本身就是主要的半導體出口國,若因為戰爭出現晶片供應鏈問題,美國及其他國家也可能祭出制裁,此時中國市場採購晶片方面就會變得更加困難,因此認為「台灣出事,就等於拉全球晶片業一起陪葬」。
自由時報 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