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朔。圖片來源:自由時報
《小瘋人生》補遺
#說說南方朔
南方朔(王杏慶)辭世,許多人追思他,我才想起,我在回憶錄《小瘋人生》中,好像都沒有提到他,在這裡追記數筆。
王杏慶約大我8歲,我對他有印象,是蔣政權被趕出聯合國時,他放棄美國的大學給他的獎學金,願意留在台灣「共赴國難」。此事騰諸報端,我才知道有這個人。由於我當時已歷經「第一次覺醒」(詳見《小瘋人生》第六章〈第一次覺醒〉),正邁向自由主義之路,對於他的「愛國」精神並沒有太強烈的感覺。
後來開始讀到他的一些文章,知道他是一位好學之士。
我從政大因寫文章惹禍遭退學,轉學淡江之後,遇上一批左膠師生,也沾到一點社會主義的邊。此時的王杏慶似乎也有這麼一點左翼氣息,因此我當時對他印象不差。更知道他有相當的正義感!
而且,大學時代我還沒有台獨思想,還自認為是中國人。此時的王杏慶,也有相當程度的中華民族主義色彩,所以我也還能接受。
從淡江畢業後,我脫離了那批左膠師生的生活圈(詳見《小瘋人生》第八章〈在淡水河邊左顧右盼〉)。服役期間逢台美斷交,我開始思考台灣前途何去何從?在身分認同上,國家認同上我逐漸產生台灣主體意識。
退伍後1979年6月我進入康寧祥主辦的《八十年代》雜誌擔任編輯。年底爆發「美麗島事件」,1980年2月28發生林家滅門血案,我悲痛傷心。中國時報出現了一則新聞報導說,幸存的林奐均說「兇手是來過我們家的叔叔」。這則新聞事後證明是子虛烏有。而報導這則新聞的作者竟然是王杏慶。王杏慶因此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有了極大的改變。聽說後來王杏慶也知道他那則新聞是錯誤的。
我當年與王杏慶之間毫無私交,尤其他的《帝國主義與台灣獨立運動》一書,與我的心境距離更加遙遠。
但持平而論,我從旁理解,他的中華民族主義成分,並沒有像陳映真、王曉波那班人那麼狂熱。
經過很長的時間,我在大學任教二、三十年了,始終與南方朔無私交。也很少去注意他的動態。
但最後終於見面了!那是在陳永興主辦的《民報》的主筆聚餐中,我們相會。很明顯的,南方朔身上的中華民族主義色彩,褪色了,他接受陳永興的邀請擔任《民報》的總主筆。在餐會中,他雖然不是很健談的人,但台語流利,而且對於主筆們以台灣主體立場的言談,他也頗能適應。我很樂見他的轉變,可惜,不久,他卻病倒了。
在追尋民主自由的路上,南方朔算不上是我運動上的戰友,但在人生的最後,也算有了交集。
鯨魚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