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鴉片寶寶 談新北幼兒園「餵毒」事件

1935年8月,臺灣醫學之父杜聰明博士在臺灣醫學會雜誌發表「從出生後就開始吸食鴉片的鴉片癮者」案例研究報告。經過近一世紀,在現代化、健全的醫療公衛與教育體系下,在台灣、在新北市竟然還有以鎮靜藥物控制幼兒的惡行出現,而且不是單一家庭或個別的托育人員,而是整間幼兒園的集體犯案。

據新聞報導,四月中即有家長開始向新北市政府反映,五月中新北市府才開始有初步動作,在公眾媒體上六月才曝光。報導中提及許多典型的戒斷症狀(withdrawal symptoms),代表已然成癮(addiction)。

巴比妥及苯二氮平的藥性:巴比妥類(Barbiturate)和苯二氮平類(BZD)均是中樞神經系統鎮靜劑,主要作用於產生抑制性訊號的GABA受器,有鎮靜、安眠、抗焦慮、抗癲癇等藥效。其中巴比妥類過量可能嚴重呼吸抑制致死,在臨床上已大部分被苯二氮平類取代,僅有少數幼兒或嚴重癲癇仍作後線藥物使用。在兒童上,這兩類藥物都需要專科醫師依病情、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等,精確計算安全的劑量。

這兩類藥物都有潛在的成癮性,在缺乏醫療專業指導的使用下,可能會造成藥物依賴、需求量增加。對腦部尚在發育的幼兒而言,長期不當使用還可能造成發展遲緩與學習障礙。而放學回家以及假日、尤其連續假,等同突然停藥,造成反彈性的失眠、激躁、抽搐等戒斷症狀,更是危險。

應徹底追查台前幕後的犯罪者:已有中毒、毒癮的症候,表示已發生一段時間,而且很可能是常態使用、而非偶一為之,就醫學觀點是非常嚴重的問題。由非專業人士恣意投予有致命及致殘危險的藥物,更是惡質與無知的行為。這樣的案件涉及兒童虐待、藥物濫用、非法取得管制藥物、毒品買賣與散布等多項嚴重刑事責任,應該要徹底調查何以形成這個犯罪構想、誰決定和執行犯罪行為,更重要的是如何取得藥物、是否有人暗中指導牟利,藥物及金錢的流向都至關重要。

中央主管機關應介入協助宣導與防治:目前臺灣的少子化已成為國安危機,兒少保護是不容閃失的政策領域。新北幼兒園「餵毒」事件被媒體披露,全國年輕父母及家中長輩人心惶惶。既然已經引起全國矚目,而且新北市政府的處理顯然有其侷限,建議中央各主管機關應該要介入協助,提供一致、明確的資訊指引。

衛生福利部應主動結合小兒神經醫學會、兒少精神醫學會等專業團體,宣導這些鎮靜藥物的使用規範、危險性、以及副作用的辨識,並提供相關的醫療與檢驗管道;同時指導地方社政單位就兒少保護的角度,協助監督、通報。教育部則應教導全國家長、學童、教師,如何察覺及辨識可能的不當用藥與管教,並檢討幼兒機構的審查與稽查。而從毒品與藥物濫用管理的角度,也應該考慮是否做例行性、全國性的去辨識化監測統計,來幫助主管機關形成管理政策。

(作者為高雄長庚神經科顧問醫師、中山大學講座教授、高雄醫學大學前校長)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