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下的優雅 國家韌性從何而來?

近年來則由於國際間出現許多突如其來的公衛和地緣政經衝擊,例如肆虐三年、甫告一段落的新冠肺炎(Covid-19)、烏俄戰爭,乃至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以致全球化浪潮下「唯效率」的生產、投資和貿易模式,紛紛面臨重大考驗。(資料照)

洪財隆/公平會委員

國家經營如果不想落入「唯GDP」主義的框架,通常會把「永續發展」列為重要目標,特別是加入環境品質(氣候變遷)和社會人文視角作為衡量指標。

近年來則由於國際間出現許多突如其來的公衛和地緣政經衝擊,例如肆虐三年、甫告一段落的新冠肺炎(Covid-19)、烏俄戰爭,乃至美中貿易戰和科技戰,以致全球化浪潮下「唯效率」的生產、投資和貿易模式,紛紛面臨重大考驗。如何確保重要物資供應無虞(生產供應鏈),甚至維持關鍵產業或敏感技術高度自主等安全考量,更因此浮出檯面。

一般而言,國家社會如何吸納、緩和這些外在環境衝擊,或強化回應與復原能力,就是目前正熱的「韌性」(resilience)議題。事實上,國際間最早闡釋韌性此一政策概念的政治領袖應是日本前首相安倍,他在二○一四年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會議上,即以如何建立「韌性經濟體與包容性社會」(Resilient Economies and Inclusive Societies)發表演說,內容主要觸及經貿協定、自動化生產與地方創生等政策主軸。

主要因為上述外在負面衝擊已逐漸成為「新常態」,或所謂系統性危機,應可預料韌性將日益成為國際合作與各國政府的施政目標。畢竟安全、生存與繁榮仍是人類的終極關懷。

能從原先心理學上強調受苦的人如何走出困境與低潮的能力(尋找支持、冷靜、自信等特質),以及機械工程領域如何避免、挽救全面性「當機」,在政策場域出現已近三十年的韌性,如今不僅普獲重視,而且應用極廣(例如金融、資安、國家基礎設施),正好也說明了當前世界局勢變化之劇烈,以及諸多跨域及複合問題之嚴峻。

話說回來,且莫忘動物行為學家們的警告:不會感到恐懼的動物很快就會滅亡,但成天活在恐懼下、惶惶不可終日的生物,很快也會流失能量,並容易因為減少社群連結而失去活力和發展機會。作家海明威有一名句:「壓力下的優雅」(grace under pressure),用以形容鬥牛士面對生命危險時的英姿,或許值得我們參考。

換句話說,不要讓韌性或堅韌只成為形容詞,應進一步發展成適合台灣情況並可操作、執行的內容與目標。國防或國家安全當然仍是第一要務,但也必須高度留意是否因為重視這些基本生存問題,以致忽略其他國家目標與價值。此即國家韌性,並和公部門是否具有效率,特別是有無完成原先組織設置的目的密切相關,尤其是攸關經濟治理與管制機關(暱稱人民權益的看門狗/Watchdogs)的效能是否強大最為關鍵,例如競爭法機關。

為什麼呢?因為這些政府組織和經貿、財稅、國發等部門不一樣,通常不是站在第一線,向來並不會受到太多關注,其績效與表現更容易因為整個社會的注意力放在國安上面而被忽略。偏偏在數位時代,管制機關的重要性無以倫比。主要理由在於,數位平台經濟及其所衍生的公平競爭、隱私與詐騙(大數據)、消費者權益等三大問題,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權益保障的核心。可惜台灣的管制機關或因為陷入「管制會影響發展的迷思」(兩者實為互補),或面對新興議題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源於價值目標模糊),普遍缺乏能動性(agency) 。

最近參加了一場人類學視角的「蘑菇為何而活?」線上讀書分享會,從此知道了連蘑菇、松茸這類真菌植物都有一定的能動性。主要透過分泌特定化學物質(因此美味可口),最後得以改變周遭環境和地貌。

就在我來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會)服務邁入第七年,眼見這個在國際上被尊稱為大企業剋星的競爭法機關,逐漸淪為主要業務在於處理不動產不實廣告,卻對臉書、谷歌等跨國科技巨擘「異常友善」(對其所作所為接近自由放任)而不免氣餒的時候,安安靜靜的蘑菇,突然有了勵志意義。

(本文作者新近出版《隱藏的說客:一名經濟學家與台灣經濟安全、公平、成長的探索之旅》,衛城出版社)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共和國》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