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啟蒙

自我啟蒙

很多台大畢業的人很不爽我之前說的:台大的老師很多不聰明,台大的畢業學生很多也不聰明。

聰明和學歷有相關,但並非絕對相關,聰明也不是一個不會改變的狀態,能夠一直聰明下去主要的原因是自我啟蒙和終身學習。

人類具有自我摧毁的特性,避免走向這樣的命運,要靠自我啟蒙,自我啟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它否定原先的認知、想像和既有的成見,通常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有了自我啟蒙以後,才會因此得到核心價值。

原本大學設立的目的最主要就在自我啟蒙,並不是像現在成為高級勞工的職業訓練所,或是得到一張可以相較於同儕,高人一等的文憑證明。

自我啟蒙通常跟人的感官認知有關,實際觀察實體世界的事物與自我腦海的想像世界互相比較,所發現之間的矛盾,通常是自我啟蒙的出發點,唯心和唯物的辯證,思考自我與他人想像世界的邏輯理論並加以推演是自我啟蒙的重要訓練。

數位時代的自我啟蒙變得更加困難,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人從兒童時期就比以往更加難以接觸實體的環境,每次記憶的發生包括五個重要的關鍵-人、事、時、地、物,大部分都在資訊網路上,實體、實地與真正的人接觸機會變得比以往稀少。

常常真正面對面的時候反而覺得有些不安和焦躁,可以看到很多數位時代長大的青少年,即聚在一個房間或餐廳裏面,每個人還是靠著手機上的通訊軟體作為主要的溝通工具。這個現象將會延伸到他們將來的世界,許多人認為手機影響家庭及婚姻,要少用或放棄的理論,沒有辦法抵擋時代的潮流,寫出這些理論的人,大部分都不是從嬰兒時期就生活在數位化的環境之中。

在資訊隨手可得的環境中,自我啟蒙比以前更加困難,由於搜尋別人的想法比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時代都更加快速簡單,尋找知識往往變成尋找想法,「代位思考」的現象將會變得非常普遍,谷歌達人會成為社會的中堅。

另外,在數位儲存媒體大量普通發展的情況之下,藉由人工智慧,「記憶」的概念會有所轉變,只要存在我們的手機裡面的任何東西,照片、影片、或是在備忘錄及臉書所寫下的想法,隨時可以鮮明的調閱出幾十年前所深藏的記憶。隨手可得的記憶再也不是珍貴的人生經驗,淡化、美化或是甚至相反的記憶對過去的想像和療癒的空間喪失。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會有兩種可能,每一個時空背景都在寫下一個深刻的記憶,永遠不會抹滅,所以會更加小心謹慎,另外一個可能是每一個時空都很容易取回,記憶再也不是記憶,而是另外一個同時存在的現實人生。

在我們人生的中期才開始發展的資訊網路科技,許多像我一樣的人都非常滿意,可以藉由社群軟體找回以往的朋友,討論沒有留下記錄的童年往事,在某個空間所進行的某些事情,可以重拾以往的記憶。

人的自我啟蒙要藉由與實體世界的他人在某些時空環境中的互動才會有深刻的體會,無法想像在數位資訊時代長大的人,在知識、資訊和想法隨手可得的情況之下,在數位記憶可以鮮明重現的環境當中,如何自我啟蒙?

講到自我啟蒙,現在的小朋友其實是生存在比我們一個更加惡劣的環境當中。

不要指責這些數位時代成長的小朋友,她們面對的環境比我們更加惡劣!

< 資料來源:李忠憲facebook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李忠憲

李忠憲
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隱性反骨》作者。留學德國、研究資安、熱愛跑步、喜歡哲學。 曾任成功大學計算機與網路中心副主任、台灣教授協會科技組召集人。 寫臉書當筆記,喜歡德國文化,不愛爭辯,「很多事情是價值選擇的問題,而沒有對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