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卻只有高中學歷的公東高工

 

咱台灣有一所享譽國際技能界的職業學校--「公東高工」,該校曾在1970至85年間,替咱台灣在國際家具木工之技能競賽中,連續拿了12次金牌,而這樣的成果之榮譽迄今是持續不曾間斷過。

這所公東高工是來自瑞士天主教「白冷會」的錫質平神父所創辦的,他在1953年10月12日來到台東,被派在大武鄉南興村傳福音,經常看到村裡原住民年輕人農忙期過後,總喜歡聚一起喝酒、聊天,也常有人因而醉倒路邊。他也經常在台東市區看到不少年輕學子,夜晚了才背著書包要回家,問他們原因,學生的回答是「去老師家補習」,他問學生「什麼是『補習』?」「為什麼要補習?」等問題,學生總是回答說「父母要求的」、「這樣才能考上大學」、「有讀大學將來比較好找工作」、「待遇比較好」等等。但他覺得應該訓練這些年輕人,特別是台東的原住民青年有一技之長,這比上大學去更重要且有意義。他說:「大學是給那些對研究有興趣的人讀的,一般人不須要都要讀大學。」這也是為什麼挪威政府認為「讀大學就是一種專門從事研究工作的職業」,因此該國的大學生有領政府給的「薪水」。

為幫助原住民青年可學得一技之長,錫質平神父寫信給歐洲德語區的天主教會,請教會協助徵求執有「歐洲共同市場」木工,和家具設計證照的青年,來台灣幫助他要創辦的技能訓練所。他的信寫得很可愛,說:「請將你的青春借給我兩年,這兩年期間,你來回的交通,以及在台灣的伙食、住宿全都由我負責。」他說只需要五名,結果卻有兩百多人回信表示要來。他從來信者當中選出五位開始,然後他到各地原住民部落去介紹他所創辦的該技能訓練所,他告訴這些原住民青年來學習技能,都不用錢。他也同時寫信回瑞士向所有認識的親朋好友募款,幫助他完成這件事。

就這樣,錫神父從只招收原住民青年的「技能訓練所」開始,結果這些受過訓練的原住民青年也確實在農忙期過後,很容易就找到工作的機會,大大改善了家庭經濟收入,因而引起越來越多東部和屏東地區的原住民,以及平地青年嚮往,有越來越多青年想跟著學習。後來天主教會樞機主教于斌神父在許多神父的反應之下,決定將這技能訓練所向政府申請改為「公東高工高級職業學校」,就這樣在1958年經過教育廳同意核准公開招生。

該校完全採用瑞士最出名的「師徒制」教學模式,他們不只是在教室上課,有大半時間是在學校工廠的工具機邊實際上課,這些來自瑞士的師傅教導學生學會「精準」,會這樣的原因,是這些來自瑞士的師傅跟錫神父說說,他們來到咱台灣學到一句最奇怪的用語,就是「差不多」和「馬馬虎虎」。但這些師傅很嚴肅地告訴學生,只要是工作,就絕對不可以有這種觀念和態度,因為木工打「榫」,絕對不可以有「差不多」,作「榫」,絕對要精準才可以;刨木材,必須做到確實、平直、光滑,而不是「馬馬虎虎」了事。他們也告訴學生,所謂「美」,就是專心投入、眼睛專注、思路清楚,這樣做出來的成品自然就會呈現出「生命的美」。因為師傅都和學生在一起上課、做工,學生也從師傅的身上學習到最珍貴的,除了是技能外,更重要的是學到生命教育的功課,這就是誠實的工作態度,也從這裡培育學生從作品中看見自己是誠實、可信賴的形象。

大家可能想都想不到的,是1970至80年代,該校學生幾乎都是台灣家具公司最搶手的對象,有些學生甚至在高三時就拿到公司廠商提供的獎學金,條件是畢業後馬上進入公司加入工作,也有的連當兵期間都有安家費可拿。今天在台灣有不少家具木工廠或是公司的老闆、高階主管,就是出身公東高工,這些學生沒有上過大學,他們也沒有所謂「學霸」的條件,更談不上「斐陶斐」這種東西,他們擁有的就是人們看見他們的作品,就會比出大拇指稱讚,和臉帶笑容給予的肯定。

1990年代,當許多高職學校紛紛改制為五專、二技,甚至後來也跟著改為科技大學時,該校也曾感受到這種各方的壓力,特別是來自天主教會內部的聲浪更強。但這群來自瑞士的神父們都認為沒有這種必要,堅持只招收國中畢業生,他們不改變瑞士人的看法:有真實的一技之長在身上,勝過擁有許多學歷證書,卻毫無半技之長在手上。

其實,還有一件事是大家甚少注意到的,咱台灣第一個「職業訓練中心」,就是來自瑞士白冷會的「雷化民神父」(Rev. Franz Leimer SMB)於1965年2月在台東所創辦的,原本也是專門提供給原住民和平地家境貧困家庭的青年,讓他們有可學習技能之機會。中心設有機工、水電供、木工、汽車修復、水泥工等,一期三年,完全免費,幫助許許多多青年獲得認證執照,因而就業大增。後來蔣經國聽聞此事,特地在1975年9月27日專程去參訪該中心,這也是後來在他擔任行政院長之下,政府陸續仿照台東職訓中心的模式,在西部又設置五個職訓中心,這就是全國共計有六個職訓中心由來的背景。

公東高工學生代表咱國家去參加國際技能比賽,替咱國家在贏得極高響亮的榮譽,也因此為他們的生命活出燦爛的光輝。政府為獎勵他們為國爭光,保送這些參加國際技能競賽獲獎者(前三名)進入師範大學或是台北工專(改制前),他們也因此都在畢業後返回母校,因為瑞士的師傅幾乎在1990年都已經回國去了,而他們的責任就是將瑞士師傅傳承給他們的教育方式,繼續帶領今天進入該校的這一代學生。過去當木匠,幾乎看不見女性工作者,今天該校木工科學生有很多是女生,她們的作品確實是很亮眼。他們沒有「學霸」,但有「技霸」;他們也沒有「斐陶斐」,但有「樂陶樂」,因為他們將這種手藝技能當作工作謀生,也用這種技能隨時隨地都可作為生命和家庭生活喜樂的泉源。

從公東高工職校的建校發展看我們的教育,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生命的價值和學歷綁在一起,就像過去有幼稚園打出廣告說「不要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點」一樣,卻疏忽了往往「輸了終點,是嚴重的錯誤!

< 資料來源:盧俊義牧師專欄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盧俊義

盧俊義
長老教會牧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