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立憲,英國之鏡

 

在位逾七十年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以九十六歲高齡去世,七十三之齡的查爾斯王子繼位,剛繼任的首相特拉斯向新國王宣誓效忠。近代政治的君主立憲民主向世人展示了文明的樣貌,英國再度向世人證明君主政治民主轉型穩定的一面。

大英帝國經由大憲章開啟的君主立憲民主制,法蘭西帝國經由大革命開啟的新共和民主制是帝國民主轉化的另一類型。前者穩重未經流血,是改革型;後者浪漫,國王上斷頭台,是革命型。以君主立憲改革國家統治體制的帝國,遍佈歐洲,相對穩定。

亞洲國家中,日本和泰國是君主立憲國家。相對其他亞洲國家,特別是前法國殖民地的越南等印度支那國家,則隨法國模式,有樣學樣。這些後進近代國家,更是步前蘇聯共產革命的例子,在左、右傾軋的權力風浪浮沉。帝制的統合性在民主不全的權力鬥爭中崩壞。

近代歐洲帝國的民主轉型,面對社會意識的變化,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導向的共產主義革命,在俄羅斯成為直接去沙皇帝制,隨即轉共產政權體制標榜無產階級專政的例子。在中國則是仿法國革命去皇帝、經卅八年,就仿蘇聯革命號稱人民民主專政統治國家。

近代中國為何不能走英國保留國王象徵的君主立憲而走法國去國王共和制?說穿了,清帝國是異族統治不是漢人統治帝國。推翻滿清,驅逐韃奴的中華民國是以民族革命之實冒民主革命而成的。不穩定的中華民國,立國卅八年就被共產革命推翻,走向舊蘇聯的例子是拜其輸出共產革命的浪潮影響。東歐共產政權解體,但共產黨中國以走資化滿足趨利社會性,背離世界文明走向,形成走在風險的鋼索。

文明國家的統治權力來自不分階級的人民授權,左右政治路線被容納在人民的選擇。民主國家的左右政黨都有執政機會,在總統制或內閣制國家的議會代表人民。近代中國若非改革或革命的對象是異族的清帝國,也許可能以君主立憲的政治改革形塑近代民主,而不是勝王敗寇權力競奪的惡性循環。英女王得到人民信賴、支持,雖然君主立憲制畢竟也有其保守性,也會受到進步性社會觀的挑戰。

(作者是詩人)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鏗鏘集》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