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風險 變變變

 

二、三年前,大家聞疫色變,避之唯恐不及。可能染疫的人,最想做的不是快篩,更不可能去做PCR,而是買感冒藥或退燒藥,期盼症狀趕快緩解。因為一旦確診後,隔離代價不小。除了失去十四天的寶貴自由之外,還可能要負擔防疫旅館的大筆開銷。防疫保單的出現,讓染疫者有若干生活資助,減少染疫的經濟負擔,卻也有意想不到的反效果。

隨著病毒演化及疫苗注射,確診者的病情不像疫情爆發初期的嚴重。九十九%是輕症或無症狀,風險大大降低,隔離條件也更寬鬆,染疫的機會成本大減。另外,染疫者居家隔離不用上班、薪水照領,加上有保險理賠,大家對確診的心態完全翻轉,快篩和PCR的需求因此大增。染疫就像中大獎一樣,正反映此一情勢轉變。這是保險常常發生的現象,稱之為「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而許多人雖擔心疫苗副作用,但政府宣布打三劑疫苗的人,就可免除居家隔離,一夕之間豬羊變色,注射疫苗的人潮爆增,這些都是人性的正常反應。

一九三○年代的經濟大恐慌中,美國許多銀行倒閉,無辜存款人也跟著失去生活依靠。於是美國政府成立存款保險公司,保障存款人在銀行倒閉後,仍能保住部分積蓄。然而在一九八○年代的金融危機中,許多體質差的銀行為了生存,紛紛提高利率來吸收存款,以確保資金不會匱乏。照理說存款人應把錢存在體質健全的銀行才對,但因有存款保險的保障,不必擔心賠掉本金,還能賺高額存款利率,所以不少人竟然把錢存到倒閉風險高的銀行。這種行為也是道德風險。本來存款保險的目的是要穩定金融市場,結果卻讓體質差的銀行,靠著政府提供的存款保險,冒更大的風險、闖更大的禍,更加深金融危機。同理,防疫保單不只是單純的分散疫情風險,其中隱含的道德風險難以言喻,意外造成社會混亂,可能連保險公司也始料未及。

(作者是高科大金融系教授)

<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