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戰略湊效,中共國末日在望

 

現在回頭看,2020年美國自阿富汗撤軍,是非常正確的一步棋。撤軍撤得很難看,主要是安排上的疏漏,但撤軍本身付出的代價,與今日俄烏戰所得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若不撤出阿富汗,美國將承擔兩場戰爭,阿富汗是大泥沼,陷進去拔不出來,當俄軍入侵烏克蘭,美國勢不可能全力以赴打擊俄國。阿富汗是小。俄國是大,戰略上輕重不言而喻。

借俄國入侵烏克蘭,美國搖醒了北約與歐盟。不只是對俄國軍事威脅的醒,更是對全球化幻覺之醒。歐盟北約長期沉迷於全球市場的蠅頭小利,置中俄的挑戰與侵犯於不顧。

自俄烏之戰起,西方民主國家為世界一極,中俄為世界另一極,全球化被兩極爭霸打得落花流水。俄國已遭滑鐵盧(拿破侖),俄國之後輪到中共,中共正在走麥城(關羽)。

俄烏之戰初期,美國就表示不直接參戰,還被指背信棄義,但自阿富汗之後,美軍已放棄替別人打仗這樣的舊戰略。美軍出於義憤,到別的國家用兵,歷史上成功的很少,韓戰越戰如此,阿富汗如此。

你去幫別人打仗,別人索性躺平,讓你送錢送死,到最後,因為人地生疏和孤軍作戰,不但犧牲巨大,最終還要狼狽撤軍,非常不合算。美國不出兵,烏克蘭全靠自己,美國與盟國全力保障武器和財政援助,強橫制裁俄羅斯,嚴禁中共與俄國狼狽為奸,這一全新戰略很湊效。今日已沒有人想像俄國的勝利,差別只是普京死得有多慘而已。

美國不直接參戰,兵員不會死傷,武器與財政支出與直接參戰也不會更多。美國以逸待勞,掏錢落嘴頭而已,背後出主意,提供高科技援助,烏軍以小搏大,打得虎虎生威。反觀俄軍,龐然大物損失慘重,灰頭土臉,不知如何收場。

美軍北約與中俄最大的分別,是中俄數十年致力於發展大型戰略武器,諸如核彈﹑導彈﹑戰機﹑坦克這種重型裝備,而忽視單兵裝備的換代更新。俄烏之戰暴露出兩軍強弱之對比,基本都在單兵層次。

大型戰略武器用來壯膽與嚇人,除非戰爭打到空前的規模,出動的機會並不高。俄烏之戰打到現在,連戰略轟炸機都沒有動用,一般都是坦克與直升機在發揮實戰功能。烏軍只憑一人操作的導彈,就把俄軍的坦克直升機打得丟盔棄甲。而俄軍在前線的士兵,還在用上世紀的舊式裝備,與烏軍全身披掛高科技武器相比,簡直是兩個不同世代的軍隊在對壘。

一場戰爭的勝負不是由空軍與海軍決定的,最終要靠陸軍去攻城略地,陸軍落後於人,戰場上佔不到便宜。中俄長期只在戰略武器上用心,這個致命性的弱點不可能在短時間補救。

現在俄烏在烏東對峙,俄軍佔領幾個中小城市,烏軍已收復大部份國土,難民紛紛歸家,兵源取之不絕,歐美最先進的攻擊性武器也已經送上門。烏軍擁有上萬枚肩托式導彈,俄軍坦克如何受得起?俄軍失去坦克倚恃,單兵又不夠人家打,那俄軍憑什麼打勝仗?

近期基本上聽不到戰場的消息,除了早前烏軍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之外,俄烏軍隊只在爭奪東部一些鄉鎮的控制權。烏軍打遊擊戰與持久戰,以農村包圍城市,慢慢掃清東部中小城市外圍,直把俄軍佔領的城鎮變成孤島,那時才是決勝的關頭。

烏軍以打指揮中心﹑補給線和後方的武器燃料倉庫為主,打到俄軍成無主遊魂﹑無米之炊。烏軍避免正面決戰,打擊俄軍士氣,打亂俄軍部署,戰術上也相當成功。

美國在俄烏戰場上的戰略與戰術湊效,對民主國家是極大的鼓舞,尤其是台灣,戰爭初期國民黨的「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一度蠱惑人心,今日台灣武力抗共的民意已超過七成。

台灣以烏克蘭模式對抗中共,更擁有海峽天然屏障,要抵抗中共的入侵,佔有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應該改成「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共國」才是。

美國正致力經營印太經濟共同體和印太小北約,美國與盟國頻繁舉行軍事演習,加緊售賣先進武器給台灣。最近,美國又加強核潛艇﹑戰略轟炸機﹑薩德防空系統﹑瀕海作戰團等佈防關島,新建十二個加固彈藥庫,採取「21世紀戰場覓食」物資補給新概念和「智能倉庫」項目,為未來的中美之戰作充份準備。

俄烏之戰未打完,美軍已轉移軍事重心到亞洲,中共經濟重挫,疫情肆虐,民心軍心都在渙散之中,習近平坐在火山口,已遙望到自己的末日。

< 資料來源:顏純鈎 @nganshunkau 引用網址 >
分享文章:

作者 顏純鈎

顏純鈎
資深出版人顏純鈎文革時期曾任紅衛兵頭目,於50年後回首過去,將自己的血色青春寫成長篇小說《血雨華年》;以自身經歷,刻劃紅衛兵對立派系之間的文攻武衛。

最新文章: